第371章 坚果火把,洞中诡秘!(4k!求订阅!)(2 / 2)
很快。
也就是十多分钟的功夫。
脚下的坡道,便出现了转机。
越发得趋于平缓。
而这时。
眼前也是一片豁然开朗。
一个南北走向的更大的岩洞,突然间毫无征兆地进入到了视线里!
岩洞的正中,则有一条汹涌的地下暗河,奔流而过。
河道很宽。
水位也很深。
与山内的相比,有过之而不及。
之前听到的水声,多半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看到这一幕。
陆羽皱起了眉头,三步并做两步,径直走了过去。
“各位,这里也有一条地下暗河。”
“想来。”
“应该也是欧利迪亚庞大的地下水系中的某一支……”
举起火把。
陆羽借着微弱的光亮,将岩洞四处,仔仔细细地勘察了一番。
这个岩洞绝不是人工开采的。
而是经过河水侵蚀。
天然形成的。
就目前的情况看。
欧利迪亚人费劲心机。
开凿地下岩洞的目的。
八成就是想打通这里。
可这又是为了什么?
难道是想找到暗河?
这些人想干嘛?
想着,陆羽把自己心中的疑问,与直播间内的观众们分享了一下。
也说了自己的看法。
但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始终没有得到一个较为靠谱的答案。
为了弄明白这一切,陆羽扩大了一下搜索范围。
往自己的右手边。
也就是河水的上游,寻了一圈。
结果。
还真有所发现。
在河道的两旁,陆羽发现了很多原始青铜器具。
铜斧,铜锛,矛枪,石凿。
地面上甚至还有很多由黏土烧制而成的瓶瓶罐罐和数不清的破碎残片。
表面爬满了蛛网与青苔。
早已不成样子。
瞧了一会儿。
陆羽随便从地上,捡起一枚残片,放在手里掂量了两下。
没什么特别之处。
就是非常普通的实用器。
“岩洞里有人生活过的痕迹。”
“地面上随处可见生产工具和生活实用器。这些器具,都是非常简单的盛用具和开凿刃具。”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原始社会,类似的工具,已经可以初步满足生产生活了,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欧利迪亚人应该在这个岩洞里生存过一段时间。”
“但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穴居到地下呢?”
“难道,真的在玩地道战吧?”
陆羽对着镜头,不可置信地挑眉道。
……
其实。
不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近现代,躲避战争时,人们总喜欢往地下跑。
类似的古代战争隧道,在欧洲和大洋洲非常普遍。
2015年,德国考古学家HeinrichKush,就曾在欧洲几十个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定居点中发现了大量的地下隧道,全部都是部落战争时遗留下来。
而到了近现代,最为举世闻名的,可能是就是越楠的古芝隧道了。
越南战争时,古芝隧道个十分难以攻克的地方。
战争期间,由于老美数度空投炸弹、喷洒枯叶剂,人们不得不躲到地下,进行游击战。
越楠大兵曾通过这些现代人看来非常传奇的地道系统控制此地区。
留下一条长约250公里,所有基础设施都甚为齐全的战争隧道。
呈现出了一部抵抗外来势力的血汗历史。
当时,老美自然也知道这条隧道的存在。
但是由于隧道结构复杂,无法正确掌握军队行踪,直到最后都仍然无法攻下。
如此说来,难道石器时代的欧利迪亚人,可能也是为了在战争中存活下来,才逼不得已选择打通了这里。
虽然也有这个可能,但陆羽始终觉得这里面有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了这么半天,他几乎没发现任何兵器。
作为一个避难所。
没有武器傍身。
这实在有点不正常。
可一时间。
又找不到有力的反驳点。
所以,只得先作罢。
……
沿着河水的上游走了差不多四五百米。
但四下里,除了随处可见的瓶瓶罐罐和各种生产工具外,就再也没什么有价值的线索了。
于是,原地歇了一会儿后,陆羽便返了回来。
向下游继续前进。
一路上。
可能是地形的缘故,导致河水的流势,异常激昂。
速度极快。
这不难理解。
北岸的地势本身就高。
落差也极大。
如此落差,返程途中,陆羽已经领教过了。
受此影响,洞中的暗河自然也是澎湃汹涌。
速度飞快。
就这个流速来看,眼下的水位,应该还不是峰值。
雨季到来时,随着地下水的疯涨,这里也会模样大变。
整个水位上涨个半米。
根本不再话下。
一番观察下来,事实证明陆羽分析得还真没错。
岩洞的内壁上果然有着非常明显的侵蚀痕迹。
看来。
水位达到峰值时。
河水漫过河岸应该一点问题都没有。
真要是到了那个时候。
洞内必定也是另一番景象了。
伴着哗哗的水声。
陆羽一边与观众们聊着,一边举着火把,向下游小心翼翼地走着。
说话间。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
前方。
一个黑漆漆的“庞然大物”,突然出现在了视野之中!
什么情况?
火把的光亮。
微乎其微。
摇摇曳曳。
任凭陆羽再睁大双眼,也还是很难瞧明白个中缘由。
更是无法辨清。
“东西”是死是活!
但不管怎么样,黑暗中平白无故地立着这么一个“物事”,都多少让人心里发虚!
与此同时。
另外一边。
没等陆羽开口,始终守在屏幕前的观众们,也是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诡秘的一幕!
纷纷表示。
太过惊悚!
黑暗的洞穴。
微弱的火光。
一动不动的未知!
想想都可怕!
这诸多元素整合在一起。
再加上眼下的处境。
霎时间便令直播间的气氛,没来由地紧张了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