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5章 平三藩之乱(2 / 2)

加入书签

顺治:“这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有点类似唐末的藩镇割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在世时意识到,削藩是肯定要削的,但具体到什么时候怎么削,那就留给后人吧。”

康熙:“当初他们三藩各拥重兵,久据数省,尾大不掉。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实在是我心头大患!”

莫凡:“为稳住吴三桂,清廷又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要是再继续任由其发展壮大,还真说不定这大清能坐稳这江山。”

康熙:“这导火索就在平南王。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经户、兵两部和议政王贝勒大臣集议,认为如果尚之信拥兵留镇广东,跋扈难制,我遂诏令尽撤全藩。没想到捅了马蜂窝!”

莫凡:“当时吴三桂、耿精忠以为这是朝廷做做样子,没想到玩真的!首先是吴三桂暗中部署兵马,只许入而不许出,并勾结他省旧部,又与耿精忠联络应和,准备叛乱。是年十一月,吴三桂起,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传檄远近,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康熙:“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我当时真的害怕这大清的江山就要亡在我的手中!父皇刚入关,我就要出关吗?”

顺治:“哎。看来他们还是不欢迎咱满洲人。”

康熙:“这一打就是8年!我的总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敌军,削弱吴三桂的羽翼,从而孤立吴三桂。同时,我又放手重用汉将、汉兵作战。到康熙十六年,陕、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我才松了口气!”

莫凡:“吴三桂一看大势已去,但还是想当两天皇上过过瘾,于是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不多久即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清军随之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

皇太极:“看来是费了劲了!从这个过程看,当初削藩的政策确实有点操之过急了,也太冒险了!这是把我清朝的国运赌了一把,还好赌赢了!”

莫凡:“从我们汉人的角度看,三藩之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都围绕着吴三桂而展开。而他注定就是一团火,熊熊燃烧后就是一堆灰烬!”

顺治:“此话怎讲?”

莫凡:“吴三桂等人发动的起事,虽然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赢得了不少汉人和对满清朝廷心怀不满的人支持,得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长江以南地区,但也正是由于他曾经亲手引清军入关,亲手杀害南明永历帝,实乃无以自圆,所以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其失败是必然的!”

皇太极:“莫凡说的很有道理。这偶然中也存在着必然性。”

康熙:“而我就是成就这必然性中的偶然因素。”

皇太极:“孙儿,你接下来呢?还有什么大事?”

康熙:“我收复了台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