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章 结婚了(2 / 2)

加入书签

然后说到他们的新房,那时的结婚哪来现在意义上的新房哟。

有个资料可以说明问题:据1980年统计,城镇每人居住面积仅为3.9平方米,比1952年的4.5平方米减少0.6平方米。

以当时呼和浩特为例子:80年代城区的人口要比解放初翻了几翻,但城里几乎看不到新建的房子。一些老的过道,堂前,天井都搭建了小屋,密密实实的住上十几户,几十户人家司空见惯。极大多数新婚人家,都只能在老屋隔一个空间,就算是新房了。

所以他们的新房就是把刘玉石以前住的房子重新做的布置,旧式老屋的坡顶,黑乎乎,油腻腻的很煞风景。

只能按当年流行的模式,用白纸糊个顶棚,也即上世纪80年代的“吊顶”。

这吊顶也是个难活儿,按屋檐边的高度,用铁丝绷成蜘蛛网般的骨架,然后上面用厚厚的纸板,下面用白纸糊上两层。

当时刘玉石的两位好友帮着为之出力,刘玉石钻到铁丝网上面铺纸板,他们两人在铁丝网下面糊白纸。蓬头垢面,腰酸背疼了几天,一个纸糊的顶棚搞好了,还糊得有棱有角,整间屋焕然一新,变得很靓丽了!

然后就是结婚的礼服。一对新人,男的,似乎得有一件(不用一套的)全毛华达呢的中山装才够份(80年代中够期才流行西装)。女的则需有一件呢大衣做标配,因结婚时气候原因穿不穿是另一回事。

那个时候是买不到现成呢制服的,连像样的呢料也很难买到。

但鱼有鱼路,虾有虾路,结婚那天新郎新娘总是衣冠周正的。

当时刘玉石初云芳买的价格是60元,相当于一个半月的工资。也是通过熟人在北京买来的!

老两口这些天也没有空下来,儿子结婚,建新家了,总还得有躺得下,坐得住的家具,那时有个说法叫“36条腿”,即大衣柜,五斗柜,床,写字台,饰品柜和四把凳子。太多了也没地方安放,条件好点的,则可多几条“腿”。

刘建国为了做个简易的沙发,从他们缝纫机厂的废品仓库买废导线的钢芯线,做成弹簧,做了两个简易沙发,为此老太太还不停的夸奖了他!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终于到了举行婚礼的日子,初云芳在同学的自行车队护送下先是去了酒店。

当时接新娘,也是一个仪式。那时既没有花桥,更没有汽车,多是新娘坐在自行车后面由新郎骑着车子带走,后面则有男方为主的自行车队护驾!

这个时候,酒店里面都准备好了,主持人也早早到位,亲朋好友,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其实整个婚礼就是一个大连串,中间加了很多游戏,主角自然就是他们这些年轻人,比如说喝交杯酒,啃苹果,猜谜语!然后就是家长,单位领导送上祝福,还有对以后的期望!

在酒店的婚礼结束之后,在有同学把初云芳送回新房,其余的人都随着酒席的结束都散去了!

傍晚,新房里,就只有了一对新人,折腾了一天,两个人也很累的,初云芳此刻多少有点失落感,自己的家人在千里之外不知道做什么那,会不会在想着她,刘玉石看她神情不对,也没有问原因,他自己猜也能猜的出来,此刻,两个人都安静下来,一起看着那个发着红光的台灯,没多大会,初云敏就意识到了,大喜的日子,不能太扫兴,两个人开始规划自己的新生活,从明天开始,人生新的一篇开始了,一对新人,要去迎接新的挑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