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70章(2 / 2)

加入书签

程钰子看着手机,此时手机传来了震动,是老师发给他们小组的通知,程钰子因为明天就要去见到苏媛了,程钰子根本就激动的睡不着觉,他索性,躺好,一字一句的读了起来。

借这个消息,催催眠总是好的嘛!

第一章就是有关于地球的问题,比如,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赤道凸出、两极扁平的椭球体

或者是地理的意义:一是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0×104km,这样,就可以将投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线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二是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大小的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大气圈;阻挡大部分太阳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灼伤;大气运动使全球热量和水分趋向均匀化;大气保温作用使地表昼夜温差不是很大;

地球的自转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产生自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③地方时不同。东早西晚④产生潮汐波,对潮汐起阻碍作用⑤与局部运动有密切关系,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②昼夜长短的变化③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移动④四季的更替。

苏媛看了一眼,第一章几乎都是地秋性质的意义,突然就开始同情苏小妹,需要背诵的内容真的很多啊!

接着往后是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基本特征:①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②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③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④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伴随着信息的传输⑤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⑥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绪论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地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二章是地壳,地壳的组成物质有八大元素,

矿物的鉴别特征是1.形态①矿物单体的形态:柱状、针状;板状、片状;立方体、八面体②矿物集合体形态:纤维状、毛发状;鳞片状;特殊形态如:粒状、致密状、块状、土状、晶簇、结核状、鲕状、肾状、葡萄状、钟乳状……

矿物的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分别是①颜色②条痕③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松脂光泽、土状光泽)④透明度:透明、不透明以及力学性质上的①硬度②解理(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解理面)、断口(受外力作用不规则破裂并产生凹凸不平的形状)③韧性。

第三章是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成分有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和杂质等。标准大气的定义是假定空气是干燥的,在86km以下是均匀混合物,且处于静力学平衡和水平成层分布。大气湿度的定义是大气中水分含量的多少,称为湿度,即空气的干湿程度。水汽压的定义是指大气中水汽部分的分压力,绝对湿度是指单位体积湿空气所含有的水汽质量,又称为水汽密度,而饱和水汽压是指一定体积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所具有的压力。

第四章是海洋和陆地水,地球的三大循环是①海陆间循环(大循环)②陆地小循环③海洋小循环。而水量平衡有四点定义(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1%来自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潮汐的定义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潮流的定义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运动,波浪的定义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波浪的四要素是波峰、波谷、波长、波高,而洋流的定义是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运动

第五章有关于地貌,地貌的成因要素有地貌营力(内外动力)、地表物质、地貌发育时间。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风化的类型有物理风化(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曝晒作用)、化学风化、生物在化学风化中的作用。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就是风化壳(残积物)。滑落的定义是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蠕动是指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流水地貌有河谷、河床、河漫滩、河流阶地、河口三角洲、洪积扇和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漫滩是指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形成有三个阶段:滨河床浅滩阶段——雏形河漫滩阶段——河漫滩阶段

第六章是有关于土壤圈,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的成土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自然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土壤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地带性②干湿度带性,垂直分布:垂直带性;纬度地带性是干湿度地带和垂直地带性的基础,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共同制约着土壤水平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决定山地和高原的土壤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的现状:可耕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3%,已耕地只占陆地面积的10.7%。在世界上耕地分布很不平衡,特别是与人口的分布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已经有666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森林覆盖率18.21%,仍然是一个少林国家。土壤资源的问题:①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②土壤侵蚀的危害③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④土壤盐碱化⑤土地沙化⑥土壤污染。土壤资源保护方法1.扩大耕地面积、盘活土地存量2.综合整治,合理布局3.改造土壤资源的障碍因素:①防治土壤侵蚀②改良盐碱土③改良沙土地④防治土壤污染⑤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七章是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生态学上把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多生物种、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物群落。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除此之外,生态系统则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