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涵道风扇螺旋桨(1 / 2)
随着董总工的讲解,众人发现,蓝星动力的4款柴油机组,除功率有差异外,还各有特色,适合不同用途的船舶。总体看,不仅是国内领先,在全球也是超一流的存在。尤其是油耗、稳定性和安全性,低故障率等方面十分优异。
虽说董总工没有详尽介绍技术原理,但大家都是业内专家,拜读过马由论文的,就猜到了蓝星动力在发动机架构设计方面,必定有所突破。联想到马由一直倡导“少就是多”的极简主义设计理念,想必这几款柴油机组,一定是通过简化机械零部件,规避做功过程的能量浪费,而提升功率和减少油耗。
理论大家都容易想明白,但如何将天才般的构思转化为科学的设计方案,理论转化为实践。却非易事。需要极其深厚的功底,以及反复设计论证、实验,最终才能得以实现。这不仅要耗费巨额的资金,更是需要无数的时间,何况花费了时间未必能够成功。
而蓝星集团却不断创造奇迹。凡是他们研制的产品,必定在业界引起轰动。正所谓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一众专家不知道的秘密是,蓝星研究院拥有虚拟实验平台,在蓝星研究院超级计算机(实际是生物智脑及人工智能)的支撑下,可以将所有的从想法,不断进行证伪,最终获得优异的实验数据,为方案设计提供佐证和计算依据。
虽今天无法获知核心技术,但专家们依然感到十分欣喜。毕竟蓝星集团及马由,都非常爱国。只要是蓝星集团发布的产品,若借鉴一下,马由会十分慷慨。前提是不能商用,仅可用于国防建设。
当然,他们今天的任务是实地考察技术方面的问题,有关部门和蓝星集团如何合作,不在他们的职权范围。
初步了解了柴油机组情况后,董总工又引领大家参观了船舶动力生产线。目前车间里的设备,已全部完成安装调试,做好了量产的准备。按照生产规划,这里的船用柴油机组生产线产能,每年可达500台套。
这是马由授意董总工有意之举。船舶动力生产线建成后,已超过世界排名前茅的曼和瓦锡兰船舶动力的年产能。填补了国内大型船舶动力的空缺。也为蓝星造船业奠定了腾飞的基础。
但蓝星集团旗下3个造船厂,可是用不了这么巨大的产能。总要找到销路才行,而经济飞速发展的华国,正是一个尚待开拓的巨大市场。
专家们这时更加激动不已,有了先进的船舶动力系统,华国海防的百年欠账,终于能逐渐偿还,甚至在不久的将来,跨入世界一流的蓝水海军行列。
马由没有留下来陪同京城专家组,参与对柴油机组的深度测试,这次来蓉城要视察的企业和项目还很多。其中就在动力集团,还有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正待他去视察。
和专家们打了个招呼,马由转身来到另外一个守卫更加严密的车间。
这里是直升机动力系统样机研发所在车间。这时,试验台上,已经有2台犹如加高了护环的风扇一样形状的发动机,正在进行地面试车。
这是世界首款涵道风扇发动机,在蓝星航空动力研究所内部,定位是中型直升机航发系统。最先将样机研制出来,积累经验。另外还有更为先进的无扇叶的涵道风扇、重型涵道风扇两个课题小组,也正在紧张的研制过程中。
两台发动机正在运转中,声音很小,大概只有70-80分贝。远远低于喷气飞机发动机约130~150分贝的噪音。也低于一般直升机110分贝的噪音。这还是在室内进行测试,一旦在空旷的室外,噪音影响还会更小。
这就是涵道风扇发动机的重要优点。由于叶尖处受涵道限制,冲击噪声减小。诱导阻力减少,而效率较高。在同样功率消耗下,涵道风扇较同样直径的孤立螺旋桨,会产生更大的推力。同时由于涵道的环括作用,其结构紧凑、气动噪声低、使用安全性好。
询问了一下研制进展情况。得知目前为止,实验数据都极为优异。这个结果也是预料之中,星儿设计的方案,本就通过了虚拟实验平台千锤百炼。最终才交给航空动力研究所,完成技术消化,通过这几个月的加班加点,采用超精密数控加工中心,研制的各个零部件。又有详尽的装配技术手册,和先进的装配辅助工具,只要认真负责,不会不成功。
而且,零配件制造、装配等全过程都在人工智能的监控之下,有问题也早已被品控系统反馈。不可能有残次品进入装配环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