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8章 (二合一章节)(1 / 2)

加入书签

李卫东并不急于大量的采购零部件。

八八年的时候,物价闯关导致全国范围内各种商品价格疯涨,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对整体的经济秩序进行整顿。

到了八九年的时候,国家采取了更加坚决的调控措施,对财政和信贷支出进行了双收紧,管控货币发行,控制信贷规模,压缩基建投资,调整经济结构,控制居民收入增长,抑制了过旺的消费需求。

这一系列措施出手之后,的确成功的制止了物价的上涨,帮助中国渡过了经济比较困难的那几年。

所以在未来的两年,物价是相对比较平稳的,采购零部件的事情,也就不急于一时。

而下一次的物价上涨,要等到九三年,距离现在还有四年的时间。

李卫东的接下来的计划,是对电炉厂进行扩建。

做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一定的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当然这是建立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

电炉厂现在有二百五十多个工人,李卫东并不觉得靠这点人就能完成四十万台的多士炉订单,所以电炉厂的扩建,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李卫东打算再建几个厂房,然后再招二百五十个工人,使得电炉厂的规模达到五百人。

制造业当中,超过三百人的企业,已经算是中等规模的企业了。

为了扩建电炉厂,李卫东又去镇上,把电炉厂周围的几亩地要了过来。

镇上也很乐于见到电炉厂扩建,一是因为扩建后的电炉厂,能产生更多的税收;第二就是扩建后的电炉厂,会招募更多的工人,为镇上解决就业的问题。

多招聘二百五十个工人,就意味着有二百五十个家庭可以摆脱贫困,走向致富之路,脱贫对于乡镇一级的政府还是很重要的事情,为此镇上也很乐于付出几亩土地。

……

与此同时,高温元件厂内,郭允元正在与同行通电话。

“喂,老张,上次问你的事情,有消息了么?对,还是订单的事情?哦,你们厂没有接到加热棒的大订单啊!行啊,我知道了,谢谢啊!回头来青河,咱们好好的喝一顿。”

郭允元放下电话,长出了一口气。

“这个李卫东,没有去其他厂家采购加热棒!他可真够沉得住气的。”郭允元自言自语的说道。

四十万台多士炉,至少需要两百四十万根的加热棒,这对于任何一个生产高温元件的厂家来说,都是一笔巨额的大订单。

而这种巨额订单,任何厂家接到,都没有办法进行隐瞒,郭允元只需要打一圈电话,便能够知晓谁家接到了加热棒的大单。

如今各个高温元件的生产厂,都没有接到加热棒的订单,也就意味着李卫东没有去其他厂家购买加热棒。

这对于郭允元而言,有好有坏,好消息是,那二百四十万根加热棒的订单还在。

坏消息是,李卫东那边是真的能沉住气,到现在也没有妥协的意思。

“这年轻人啊,脾气怎么就这么倔啊,你都拿下上亿的订单了,分给我二百多万的利润又能怎样?”郭允元自言自语的说道。

就在此时,敲门声响起,手下走了进来。

“郭总,我派人去向阳镇电炉厂打探消息的人回来了。”手下开口说道。

“电炉厂那边是什么情况?没有我们的加热棒,他们应该没法继续生产了吧?”郭允元开口问道。

手下点了点头:“电炉厂那边是没有在生产,而且看这架势,他们在这个月内也没法进行生产。”

“架势?什么架势?”郭允元开口问道。

“电炉厂那边在建厂房,向阳镇几个村去了好二百多号的壮劳力呢,再加上他们厂里原来的工人,差不多得有四五百人在那里忙活。我估计五月份是完不了工了。”手下开口说道。

“手里握着四十万台烤面包机的订单不去生产,反而在建厂房,这是什么套路?”郭允元顿时迷茫起来。

……

农村建房不需要找专业的施工队,直接招呼一大群农民来,就能把房子建起来。

那时候农村里的农民,多少都懂一些建筑活,像是和水泥、砌砖、砌瓦、木工等等,这些工地上的活,虽然不能算是很精通,但也都略懂一二。

电炉厂里的工人,都是农民出身,建筑工地上的活,可难不倒他们,既然厂里没有生产任务,大家也乐得去工地搬砖,还能多赚一笔工资。

中国最早一代的农民工,价值观还是挺朴实的,很多人只要有工作就行。进厂打工可以,下工地搬砖也行,反正都是卖劳力,只要能赚钱,根本不挑活。

放在后世的话,安排流水线上的工人去搬砖,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给钱也不干!

后世那些进厂打工的小伙子们,进厂前线来了个知识竞答三连问,你们工厂上夜班么?你们工厂女工多么?你们宿舍有WIFI么?什么?宿舍连WIFI都没有?爱找谁找谁,大爷不伺候了!走人!

……

马忠义正在工地上监工,却被李卫东叫到办公室里。

到了办公室门口,马忠义却没有进门,而是用毛巾拍打了身上的尘土,同时开口冲里面问道:“卫东,找我啥事?”

“马哥,快进来,签个字。”李卫东指了指面前的一份文件。

马忠义走进屋,拿起笔了,刚要签字,却看到文件的标题写着“股权转让协议”几个字。

马忠义再一看内容,脸色顿时大变,他开口问道:“卫东,你这是什么意思?”

“马哥,这电炉厂也是你一点点看着建起来的,平日里生产也全靠你张罗。这3%的股份,你就收下吧!”李卫东开口说道。

“那不行,我不能要这股份!这电炉厂是你掏钱建起来的,产品是你拿出来的,销路也是你找的。算起来我什么都没干,怎么能要你的股份呢?”

马忠义摇了摇头,接着说道:“而且你也给我发工资了,一个月好几百快的工资,做完一批订单还有奖金,比咱们镇长赚的都多!我也买了摩托车了,家里也配上彩电、冰箱、洗衣机了,我已经挺满足的了。”

“马哥,这企业经营方面,你的确是没怎么参与,可企业生产方面,都是靠你在维持,光是这一点,你就得拿股份!”李卫东开口劝道。

“这不都是我该干的事情么!而且我马忠义也没啥本事,也就能管管生产了。就我干的这点活,不值得你给我股份。”马忠义继续拒绝道。

“马哥,你看王凯平那边,不也拿了3%的股份么?你平时为厂子出的力,也不比王凯平少,拿3%的股份,是理所当然的。”

李卫东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王凯平是我爸的徒弟,我拿他当兄弟,他也拿我当兄弟,我给他厂里的孤坟,也算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马哥,咱们相处了也有两年的时间了吧?李卫东是把你当哥哥待的,你要是也把我李卫东当兄弟的话,就收了这3%的股份!”

话到了这个份上,马忠义只觉得心中一热。马忠义本来就是个重感情重义气的人,既然李卫东都拿自己当兄弟了,那还有什么可说的!

于是马忠义拿起笔,在那份《股权转让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

马忠义虽然是农民出身,但绝对是这向阳镇上的一号能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后,李卫东发现马忠义为人本分,处事公正,而且讲义气,工人们对马忠义都很服气。而马忠义也将电炉厂管理的井井有条,能力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马忠义这种性格,没办法成为优秀的企业家,但绝对是一个好的工厂管理者。李卫东手下正缺少这样的一个人才。

就工厂的管理而言,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有科学的管理模式,而在八九十年代,日本的企业管理是备受推崇的,很多管理相关的课程,都拿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作为案例和研究对象。

然而科学的管理,针对的都是有一定文化的工人,如果对方是文盲或者准文盲的话,所谓的发达国家先进管理方法,基本上是没有用处的。

管理一群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靠的还得是马忠义这种农村出身的管理者。现阶段的李卫东也不可能找到更高级的管理者。

而以当时中国的国情,李卫东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需要依靠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劳动者,同样也需要依靠马忠义这种人来进行管理。

所以为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李卫东也必须要将马忠义收归麾下。而笼络人才的最好方法,自然就是送股份。这种手段自明清时候的商号开始,已经用了好几百年了,而且屡试不爽。

望着马忠义在《股权转让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李卫东微微一笑,开口说道;“马哥,从现在开始,你也算是咱们厂的老板了,这电炉厂可就成了咱们自己的生意了!”

“卫东,你这话说的,把我当外人了不是?”马忠义调侃着说道。

李卫东则接着说道:“马哥,既然这是咱们自己的生意,那有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我就在这里说了。”

马忠义知道李卫东要说重要的事情,立刻摆出了一脸正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