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学院刁难(1 / 2)
格莱美(Grammy),这个名称来自于英文留声机(Gramophone)的变异谐音。这个以英文谐音命名的音乐奖从1958年开始颁发,今年已经进行到了第三十六届,而奖杯形状也正是一架老式的留声机。
格莱美音乐奖虽然是美国唱片行业中的奖项,但它如今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大奖之一。
一般来说,世界娱乐中心以美国、欧洲、日本为准,不过在这之中,美国的娱乐地位又处于超然地位,无论是电影还是音乐,美国总是轻易引领着全球的流行步伐。音乐界的格莱美就如同电影界的奥斯卡一样,虽然毫无疑问地打上了美国文化的印记,但作为一个在全世界都有广泛影响力的奖项,而且还是世界娱乐中心之一美国的奖项,其意义自然非凡,世界各地的多数音乐人仍以能够捧得这架老留声机为荣。
任何一个奖项,要博得肯定,必然有多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格莱美之所以能够为世界音乐人津津乐道,就具备了这各个因素。除了美国一直是全球流行音乐的中心、代表了流行音乐的高等水平外,格莱美还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和广泛的影响性,从而受到了世界的肯定。
格莱美的奖项,是由美国录音学会评出的。没有真才实学和对音乐事业缺乏执着追求的人一般是进不了录音学会的。由众多资深专业人士组成的评委会理所当然地会受到音乐爱好者的信任。除此之外,格莱美音乐奖的评选有一套十分严格的制度和程序,有效地保证了评选的公正性。
格莱美奖在世界的影响力,一点也不逊于奥斯卡之于世界电影届的影响力,格莱美颁奖晚会轻松地就可以吸引到全球一百七十多个国家,超过十七亿观众进行收看。这让格莱美颁奖典礼走向世界,为格莱美音乐奖成为全世界音乐人广泛接受的一个奖项立下了汗马功劳。
格莱美获奖作品当然不是依靠少数人炒作,或者唱片公司自吹自擂,就能够得出来的结果。事实上,每一个留声机的颁发,都会经过专家和严格程序评选。这些作品本身的高质量加上电视的渲染在使获奖者走红、唱片热卖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起到了领导音乐潮流的作用。另一方面,评委们也是消费者,自然也会受到市场的影响,热卖唱片、走红歌手、流行电影歌曲当然也最容易走进他们的视野。
所以说,不同于美国公告牌音乐奖、全美音乐奖,格莱美音乐奖不仅仅是主打权威和品质,在公众方面,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这才是格莱美音乐奖在音乐领域如此超然的重要原因。
但也正是因为格莱美在全球范围受到的瞩目,他们对于市场主流音乐的关注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个颁奖典礼都是如此,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平衡都不是一个容易掌握的尺度,正如“泰坦尼克号”和“魔戒3”横扫各大奖项那两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是历史收视率最高的两届典礼一样,向好莱坞示好的戛纳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就比曲高和寡的柏林电影要有更多观众瞩目。
格莱美也是如此,他们固然会保证音乐性的超然,但伴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格莱美也必须考虑到销量、人气等观众的反馈,才能评选出最合适的得奖作品。这一点在格莱美的发展历程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以2002年数字音乐出现作为分水岭,格莱美颁奖典礼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平衡明显发生了改变。
在数字音乐出现以前,也就是说互联网完全普及之前,格莱美的权威同时还来自于它们对音乐的推荐。受困于信息渠道的狭窄,许多音乐爱好者每年都会收看格莱美来了解音乐市场的走向,然后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这使得格莱美的权威性一直居高不下;但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音乐的出现,人们更加习惯于自己来寻找音乐,格莱美所评选出来的奖项要么太过市场化,要么太过小众化,总是很难满足受众需求,这也使得格莱美的权威性不断下滑,观众的流失又导致其不得不向市场妥协——增加商业性减少艺术性,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也是格莱美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新危机,但是同样的情况其实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格莱美就已经可以看到苗头了。
九十年代可以说是一个音乐大爆炸的时代,节奏蓝调、流行、嘻哈、摇滚等多种类型音乐的大爆发,而且每一种音乐类型都可以找到被封为经典的杰作,这也使得市场主流一直处于一个变动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格莱美于1991年设立了另类音乐奖项,本来的出发点是进一步嘉奖不被市场所肯定的音乐类型,但问题就在于,格莱美迂腐、顽固的评委们根本不知道如何界定“另类”这个词汇,以至于让这个部门成为了一个笑话,一直到二十年后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另类这个词本身就十分暧。昧不清,最重要的就是另类的标准,到底是音乐性还是销量?如果是音乐性,那是指创新一种音乐形式或者风格,还是指与目前主流市场格格不入;如果是销量,那终归就还是商业性决定一切,销量不好的专辑就是另类?这显然无法服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