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305 喧嚣焦点(1 / 2)

加入书签

凶手到底是谁饰演的?摩根、布拉德、雨果三位演员的分配和搭档到底迸发出了什么样的火花?最重要的是,能够被罗杰称之为“伟大”的作品,这绝对是十分难得的,上一次得到“伟大”赞誉的“低俗小说”至今还在影响着全美国文化走势,那么这一次又将如何呢?

这一切都成为了“七宗罪”上映之后最扣人心弦的话题焦点。

罗杰对三位主角的饰演角色都没有直接陈述,但却对角色的演出赞不绝口,这也更加刺激了观众的好奇心。特别是首映式之后,参加了首映的观众全部都三缄其口,对于故事剧情拒绝讨论,只是一再强调,“剧透就不好玩了,必须自己进入电影院观看”。这本来是大实话,但是跟随在观众对电影滔滔不绝的赞扬背后,就有些讨人厌了:你们一直说好看,却又不说出个所以然来,真是让人又好奇又着急!

显然,参加过首映式的观众对于这样的效果都洋洋得意,他们享受着自己知道结局的优越感,也享受着其他人心痒难耐的着急感,更是期待着其他观众走入电影院里遭受到惊吓时的幸灾乐祸。

虽然也有小部分藏不住话的人提前剧透了,但是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消息的传播显然是掌控在主流媒体手中的,所以真正的结局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始终是一个秘密。几乎所有媒体都配合了“七宗罪”剧组的宣传策略,对最终凶手避而不谈,这也将观众的好奇心煽动到了一个新高。

更为讨人厌的是,媒体们都对电影纷纷送上了赞誉!

“美国周刊”评分九十,在影评之中如此说道,“这是一部有趣的、令人震惊的、精明的、肮脏的、非常令人不安的作品——你可能不喜欢你所看到的,但你一定会被这个故事所影响!”

这种评论内容也让人捉摸不透,“你可能不喜欢你所看到的”?但“美国周刊”却给出了九十分的高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过,仔细想想“洛杉矶时报”所引发的社会深刻讨论,这也就不奇怪了:触动到社会敏感神经的作品,从来不是那么容易讨人喜欢的,但却没有人能够否认电影的深刻和精彩。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非常令人‘厌恶’的作品。”“好莱坞报道者”的评论也十分耐人寻味,再搭配八十八分的高分评价,就越发有趣起来,这也更加刺激了人们的好奇心。

“纽约时报”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毋庸置疑的是,这是一部发人深省、惊险刺激的作品,但你却很难从电影里享受到太多的‘愉快’。”八十五分的评价也是给予电影了正面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惊悚悬疑电影从来都很难讨影评人欢心,就好像恐怖片总是会被冠上“粗制滥造”的名号、动作片总是会被认为“剧情空洞”一般,惊悚悬疑电影受制于自身的题材问题,平均分能够上六十分的作品都已经不多见了,像“沉默的羔羊”当年获得了八十四分的平均分目前依旧是影史记录,所以这部作品最后也在奥斯卡上实现了大满贯。

客观来说,“七宗罪”和“沉默的羔羊”从电影技术角度来说还是有差距的,但即使如此,“七宗罪”依旧得到了影评人们如此高的评价,诸多权威媒体都一致给出了八十分以上的评分,这也就越发显得难得了。

“华尔街日报”给出了八十分的评价,并且在评论之中说到,“一气呵成的故事主线掩盖了许多剧情漏洞,但依旧制造出了一个耸人听闻、深思不断的案件,安静下来之后的反思成为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

另外“旧金山纪事报”也同样打了八十分,“这部惊悚悬疑作品从头到尾弥漫着令人不安的病态气息。”

从“七宗罪”的诸多媒体评论就可以看得出来,这部惊悚悬疑电影的评分势必是无法与“辛德勒的名单”、“低俗小说”、“日出之前”相媲美的,不仅有一片赞美之声,同时这部作品也迎来了许多争议,这本来就是一部存在诸多矛盾的作品,即使是为电影送上了赞誉的媒体也都以矛盾之词来作为评价,显然,这是一部需要人们静下心来慢慢思考、细细品味的作品,这也就使得媒体对于作品的看法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喧嚣的议论声之中将其推向了舆论高峰。

“旧金山纪事报”的五十分是首批评论之中的最低评价,他们认为“前提是这部电影的确耐人寻味,但整部作品黏糊糊、湿哒哒、装模作样、没有丝毫惊悚吓人。”如此毫不留情的影评几乎是把电影说的一无是处,但他们依旧认同了电影主题核心的“耐人寻味”,这也的确十分耐人寻味。

“今日美国”一向对雨果不感冒,难得能够看到他们对雨果表示赞赏,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导演大卫-芬奇试图营造出更多阴郁、压抑、恐惧的氛围,试图挖掘出连环杀手昏暗而恐怖风格之外的深层次心理情绪,但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故事轻重不得当,主题模糊不清。”

而六十三分的评价也清晰地显示出这份报纸对“七宗罪”的态度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