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章 日本学者的邀请(1 / 2)

加入书签

1999年10月12日。

纽约第168号大街,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会议厅里。

关于永生鱼细胞的专家交流会议即将接近尾声,最后一位演讲的是日本教授二见邦彦。

二见教授已经五十多岁了,在生物学研究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主要研究鱼类,最近的研究成果正是关于永生鱼类EPC细胞,所以会议邀请他作为压轴学者来分享新论文的内容。

而在这次会议里他最关注的是一位同属亚裔的学者,虽然研究的不算同一方向,但对方的研究速度和研究成果都足以引起任何一个研究团队的重视。

这位学者来自中国,硕博毕业于哥大,此刻正坐在最前一排,面前桌子上有他的名牌“LeviHuang”。

二见教授还知道,这位Huang教授的中文名叫黄子珩,因为他最近的一篇很重要的论文暂时只用中文发布了。

为了及时且准确地获知论文信息,半吊子中文的二见教授在看完学生的翻译后还逐字逐句地理解了一遍原文。

和周围基本已经中年或老年的教授们不同,这位初次见面的黄教授虽有着不俗的研究成果,却显得十分年轻,外形在一向不注重外表的二见教授看来也称得上俊朗有余。

戴着金属框眼镜,穿着简单而正式的西服,脊背挺直着,笑容恰到好处,每一处都完美符合礼仪。

这让二见教授在汇报之余感到十分愉悦。

当然,这得建立在他确实无法接收到黄教授的脑电波的条件下——

“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相反,鱼细胞系是永生的,尽管没有转化,但几乎没有细胞衰老迹象。”

“RIS的有限机制可能在鱼类细胞系的抗衰老中起作用。”

“不过,就算是这样,也没有鱼类是可以真正永生的……”

“何况人类,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每一次进化都让永生成为更加不可跨越的鸿沟……我已经做了57次验证了,目前已出现的相关研究我都已经证明了不可能实现。”

“即便不排除问题出在自己能力的极限……可为什么会有人想要研究永生药物呢?!一步登天的……奇怪想法……”

“算了,不要想了,这也不是我的研究方向。”

“所以今天晚上吃什么?”

二见教授一定想不到自己研究内容经过发散后的最终结果居然是晚餐这类“世界难题”。

简短的介绍与提问后,会议结束,大家都很自然地散场。

二见教授走到年轻的黄教授面前,礼貌地躬身握手,黄子珩自然也恭敬地回礼。

二见教授显得很高兴:“我一直都在关注您的研究,没想到黄教授也已经开始研究鱼类了,想必以你的才智,又会有很大的突破。”

——他并不清楚黄子珩参与此次会议有一定凑人数的嫌疑。

黄子珩微笑着用流利的日语回复:

“其实我还是更着重于哺乳动物方面的研究,不过许久没有新的灵感了。您这次的论文给了我很大启发,没想到您会刚好来我的母校参会,真是我的幸运。”

二见教授很惊讶,也很惊喜,忙也用日语回道:“黄教授居然日语这么流利,没听说过您有去日本的经历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