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章 揪心(2 / 2)

加入书签

“没事。爷爷咽鸡蛋哽住,眼泪哽出来了。”李老根连连摆手。

“那我去给您倒碗水来。”说着,牙子飞一般跑进厨房。

趁牙子不在,李老根赶快用衣袖擦干眼角的泪花。

牙子小心翼翼端着水走过来:“爷爷,您快喝吧。哽着可难受了,我有回咽红薯也被哽过,知道那种感受。”

“时候不早了,你明天还要上学,早些去睡吧。”李老根接过碗说道。

“那我先去睡了。”牙子俯身将洗脚盆端起,然后将水泼在院坝里,这才回屋头去了。

毕竟是孩子,刚刚说过的话一会儿就忘了。牙子没有再追问他父母过年究竟回不回来的问题,李老根却觉得鼻头发酸,刚擦干的眼睛里又滚出泪花,一滴滴掉进碗里,声声作响。心里在伤感的同时,却也觉得欣慰,因为牙子懂事了,会做饭还会给他冼脚。想到这里,他将碗里的水一饮而尽,还有——那滚烫的泪花。

村民们的日子每天过得简单而充实:清早上山,中午做地里的农活,晚上时学习文化。

全村的青壮年近六十人晚上全都往李文定家里跑。得亏他家院坝子挺大,否则哪里容得下那么多人。有回黄秀兰还对李文定说:“幸好镇上没有硬性规定让老年人也必须学习文化,否则就是把我家房顶拆了也容不下那么多人。”

黄秀兰给来习文化的人规定,每天至少认识四至五个字。于是就出现了有趣的一幕:昏黄的煤油灯下,人们围拢在一起,像个孩子似的跟着黄秀兰念着小木板上的字。群众习文化的热情很高,田间地头,屋里屋外只要一有空闲,便会掏出张纸,念叨着上面写满歪歪扭扭可能只有他自己才认识的字。

说实话,让黄秀兰做这件事还挺恰当。她认真,热忱,在她的帮助下,很多村民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头一次学文化,接受教育;头一次会写自己的名字;头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尊严……以致在很多年过后,那种在星月无光的晚上,很多人聚在“吱吱”作响的煤油灯下一起学习文化的场景,成为了人们心中最温馨的回忆。

时间固执地走着,不肯为谁停下脚步。不知不觉一个多月过去了,刘术清和李老根等人砌的石灰窑也已基本定型,现在只需要在窑的外面糊上一层厚厚的泥巴就算大功告成。

刘术清坐在一块大青石上面,长舒口气看着眼前将近4米高的窑,眼里尽是欢喜。

“老根哥,我看糊上泥巴后凉几天干后才装料,不然温度一高有些地方可能会产生裂缝。”

“要得。”李老根点头赞同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