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2章 这路,牙子替您们走(2 / 2)

加入书签

一九九一年初,因河对岸的多个乡镇反映都有购买水泥的需求,但运输不便只能作罢。在这种形式下,修建一座横跨大渡河的大桥已是势在必行。

经县委开会研究,决定在大渡河河面间隔距离最短的万工处修建一座铁索桥。

两年后,铁索桥建成通车,命名为“汉源大桥。”

而在大树镇,汉源大桥的修建又让海螺村、中坝和麦坪村的村民们重新燃起了沉寂多年的修路的希望,各村选出代表去镇里反映,表达大家迫切想要修路、哪怕是自己凑钱也愿意修的愿望。于是,镇里便向县里反映了情况,县委同意并决定:村民们根据自身的条件量力而行,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不够的费用由县政府承担。

牙子听说大树镇要开始修路的消息后,心里异常激动。他托人将自己那个月刚领的工资共320元捐去修路,其中200以他的名义捐出,另外的120元是以黄万荣的名义捐的。

半年过后,路修好了。牙子处理完厂里的事后,请厂里开生活车的赵师傅把他送到大树镇后让他先回水泥厂。赵师傅说:“李厂长,到海螺村还有将近二十里路呢,让我直接送你回去吧?”

牙子摆摆手说不用,自己就是想走走这条路。

看着阳光下明晃晃的水泥路,牙子不由心潮起伏,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迈开大步走了起来。

“爷爷,清爷爷,万荣爷爷,您们盼了多少年的路今天终于修好了!但您们现在都不在了,走不了这条路。今天,就让牙子替您们走。”

他在心里说着,眼眶湿润起来。

……

牙子在水泥厂里足足干了十年。这十年里,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但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水泥厂出现冗员、生产效率低和亏损的状况,经营已经变得有些困难。

这倒不怪牙子经营不善。随着改革深入和科技进步,我国多年经济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的矛盾就充分体现了出来。究其根源,主要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数量多、设备落后、人员效率低下。在现有的国情下,原有的计划经济体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成为必然。没有这个转变,国有企业就无法摆脱困难,更无法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一九九八年,随着国企改革推向纵深,政府提出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方针政策。

为响应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牙子主动辞去了水泥厂厂长职务,带头做起了下岗工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