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四十六章:神州浩劫(1 / 2)

加入书签

“大好河山,却将沦丧。”

徐重光离开佛山后,虽有种终将南北武术界统一之畅快淋漓,但一想到浩劫将至,便越感心中愁云郁郁。

在面对历史的浪潮之下,个人的力量是卑微渺小的,但却不能因为自己的力量渺小而不去投身其中。

一路上转折各种交通工具,也算是看到南方各个城市之间的光景,全国抗战日热情都十分高涨,局势到了如今这一步,任谁都知道全面战争的爆发,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抵达上海后,徐重光便赶到了中华武士会的总部所在。

实际上,与其说是中华武士会的总部,不如说是上海精武体育会的总部。

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讲,武士会的总部始终是在天津的,只是当年武士会与精武会竭诚合作,武士会成员南下上海,建立分会,与精武会交流合作。

后来因武士会及各地分会也转成国术馆,而精武会内部也因发展过快,在各地纷纷建立分会,就连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南洋国家也建立起精武会。

导致原本上海精武会的骨干全部都被派遣到各地建立分会去了,鼎盛时期,一度拥有国内外分会四十二个,会员四十万人,是一股极其庞大的力量。

所以精武会各地的名誉会长都是军阀头子,比如汉口精武会的会长是李白中的李中人。

后来因为卢炜昌捐款而逃,精武会管理已经出现漏洞,上海精武会便变得名存实亡,而上海武士分会与上海精武体育会两个名存实亡的空架子就整合一处了。

他在上海正式接过了中华武士会会长的位置,并按照规矩举办仪式。

那一天,无论南北方都来了不少人,形意,八卦,太极,鹰爪,通背,燕子,三皇炮捶,包括南方的洪刘蔡李莫也都各有人前来祝贺。

就连西北的马凤图也代表西北传武界赶来了。

马凤图和马英图兄弟两人本来都是武士会的代表性人物,马氏一门,更是满门忠烈。

马凤图本人,少年参加孙先生同盟会成员,因为精通武术,被推为铁血团成员,参加众多秘密活动。

后来奉同盟会之命令,同李存义、李书文、李瑞东等人一起创立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兼教习。

又与胞弟马英图一起创编了赫赫有名的破锋八刀,后西北军失败,兄弟二人与张之江一起去南京创办中央国术馆,担任要职。

后来他说要把西北武术界也办起来,于是回到西北,创办甘肃、青海国术馆、

二弟马英图,在西北军中厮杀半生,中年开创中央国术馆,晚年因日军侵华,回到西北军旧部刘汝明、宋哲元麾下任武术教官,并组建了大刀队。

喜峰口之战,马英图与侄儿率大刀队五百人,夜袭日军宿营区,创下大捷,令日军以为“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而后又参加台儿庄等一系列大战,于四九年时起义,可谓是戎马一生。

三弟马尝图,战争爆发后参加当地武装,

四弟马瑞图,入西北军刘汝明部,与日军交战中牺牲。

马凤图长子马广达,早年随父亲投入西北军,以刀法见长,先后是张之江,张自忠、赵登禹的爱将,是马凤图毕生心血培养起来的传承人。

喜峰口之战,马广达为二十九路军大刀队军官,夜袭日寇,身先士卒,在与日军的厮杀中身受重伤,后来仍带伤坚持训练士兵武艺,不幸创伤复发而殉职。

老年丧子,令马英图受到极大精神刺激,所以脱离政界,现今在中央国术馆中专心研讨武术及中医。

马氏一门,真可谓满门忠烈,这样的人物,徐重光对其可谓是十二分的敬佩都不为过,若非是因为中华武士会曾是马凤图所创立,他又怎么可能亲自赶来。

不过他此来亦是代表了中央国术馆的支持。

马凤图还带来了一个消息。

那就是中央国术馆已经准备迁往西南去了。

战争即将爆发,国术馆亦收到命令,要求他他们转入后方继续培养可用之人。

国术馆如今未毕业的学员也被要求一起退往内地,而至于原来毕业之人,则早已进入军中或秘密机构中去了。

徐重光对此感到深以为然。

国术馆的教习,老师们年龄都不小了,没必要在上战场杀敌,在后方继续教学,所能创造的价值远胜于直接走上战场。

中央国术馆藏书万册,有太多太多无法带走的书籍,只能留下了。

既然留下也是留下,徐重光干脆要过来一部分,作为日后武士会可供兑换的奖励。

而后的数月时间里,徐重光变得极为匆忙,要知道仅仅是精武会鼎盛时期就足足有四十万的会员,武士会巅峰时期亦是相差不远。

加上国术救国的旗号实行之后,全国上下,练武之人也是越来越多,各地武馆全部加在一起,真不知道天底下到底有多少武人。

想要整合这股力量并用于实处,无疑是非常艰难的。

即便很多人嘴上说要报国,但面对战争初期那种局面,太多人都认为中华之覆灭在所难免了。

徐重光也只能一步一步推行着脑海中的想法,他首先将《国术周刊》重新办了起来,以此作为武士会的咽喉,一面刊登武术练法,一面也报道国家之事,宣扬武人忠义报国的精神。

另一边,也是把明暗两面的架子都全部疏通起来,对暗杀团进行壮大。

数月时间转瞬即逝,很快,就到了一九三七年七月。

日军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举国上下弥漫着三月之内必亡中华的声音,此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二十九路军严词拒绝。

日军随即开枪射击,而后炮轰宛平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