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 功高震主 (二合一)(1 / 2)
帝王的自尊让朱见济很不愿意承认一件事情,那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内心里面有些惧怕自己老师沈忆宸。
这点就如同万历皇帝跟张居正的关系一样,以朱翊钧五岁便开始经筵读书的聪慧,你要说他不知道张居正是一个治国能臣,那简直就是侮辱了万历帝的智商。
你要说朱翊钧不知道张居正对自己亦师亦父教导的恩情,那又侮辱了万历帝的情商。
但哪怕心里面都知道张居正的严厉行为,并不是为了谋朝篡位,是想要打造出一代明君。但当万历皇帝真正掌权之后,还是对张居正这位曾经的老师抄家问罪,差点没做出开馆鞭尸的行为。
究其根本原因其实就四个字——“功高盖主”!
也先是对标中原皇帝的蒙古大汗,他背叛对阿剌知院的承诺,处死自己的兄弟伯颜帖木儿,通通是为了消除对自己汗位的威胁存在。
英雄惜英雄,大汗懂皇帝,国书里面看似称赞的内容,却精准刺激到了明良帝忌惮的内心,远比怒骂贬低沈忆宸效果来的更好。
“牛玉,你说也先的这封国书,是真心话吗?”
明良帝朱见济放下手中蒙古国书,把它推到御桌一旁给牛玉阅览。
面对皇帝这样的询问,牛玉脸上却流露出慌张神情,赶忙回道:“回陛下,奴婢是个阉人不方便议论国政,再加上才疏学浅也没那個能力去分辨。”
王振、曹吉祥等人的例子摆在眼前,大明权阉辉煌一时,终究无法落得一个好下场。牛玉汲取了前两任的教训,时刻用谨言慎行四个字提醒自己,安安稳稳担任几年司礼监掌印太监,然后再转任应天府司礼监养老就好。
“难道朕身边就没有一个敢说真话的人吗?”
牛玉的回答,让明良帝朱见济心中生出一股愠怒。
说实话有些时候真怨不得皇帝信任太监,原因就在于皇帝身边很难找到没有利益冲突的“知心人”,他们只能去倚仗朝夕相处的内官。
就好比明良帝朱见济,文官集团何文渊那群老油条,除了讲各种大道理,是不可能跟天子坦诚相待的。沈党这边的成员,按照忠臣奸臣的标准来评论,毫无疑问绝大多数都是满腔赤诚,想要振兴家国的忠臣。
但是他们在沈忆宸思维的影响下,效忠的并不是皇权,而是整个天下,甚至某种意义上一步步的限制皇权。这种相处方式对于明良帝朱见济而言,肯定不是最为舒心的亲信,自然无法亲近。
除了这些人之外,以往皇帝还会倚仗特务机构,可偏偏锦衣卫指挥使赵鸿杰是沈忆宸的儿时伙伴,用屁股想都能知道对方更“效忠”于谁。
随着年龄增长,明良帝朱见济愈发感觉自己身为皇帝,却没有一个可以执行命令的心腹铁杆,并且身边有权有势的大臣,全部都是沈忆宸的人。
沈忆宸没有反心,但权势到了这一步,必然会“怀璧其罪”,与皇帝关系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裂痕。换位思考如果沈忆宸身边,全部都是皇帝安插的亲信,找不到一个自己人,他同样会惶恐不安。
其实明良帝朱见济的内心,很多时候充斥着一种矛盾跟纠结。皇权的残酷无情跟师长的尊师重道,始终在他脑海思维中进行着冲突跟交战,帝王身份承受了小小年纪,不该承受的一些重压。
就在牛玉不知道该如何缓解小皇帝情绪的时候,孙太皇太后带着婢女来到了乾清宫探望明良帝。如今孙氏卸下权力带来的重担之后,她反倒成为了深宫之中活的最为自由自在的那个人。
再加上沈忆宸批判程朱理学带来的“妇女压迫”,用律法跟促进商贸的方式,来制止了一些封建礼教的残酷约束,就连孙太皇太后都间接受益,基本上可以做任何她想要做的事情。
“孙儿见过皇祖母。”
见到太皇太后孙氏过来,明良帝朱见济赶忙起身行礼。
如果算上景泰四年的交替,朱见济登基为帝到今年已经能有七个年头,曾经那些沂有能力争夺皇位的,比如王朱见深、襄王朱瞻墡等等,都成为了过眼云烟。
尘埃落定没有了利益冲突,孙太皇太后跟明良帝朱见济之间出现了隔代亲,关系相处起来反倒是比名义上的嫡母杭皇后更加融洽。
“皇帝,哀家在门外就听见了你的声音,可有什么烦心事?”
孙太皇太后顺势问了一句。
“让皇祖母操心了,就是一点政务上的事情。”
“喔?”
孙太皇太后笑了一笑,然后顺势来到了御桌旁边,从桌上拿起了天圣汗也先的那封国书。
其实她刚才在门外,就已经听清楚了朱见济的话语,只不过装作不知道罢了。直到看完这封国书上的内容,孙太皇太后才算是彻底弄清楚了缘由。
“皇帝,你对酋首也先的议和请求怎么看?”
“朕……”
明良帝朱见济没有想到皇祖母会询问政务,说实话这么多年过来,孙氏已经彻底的退居后宫颐养天年,基本上没有再插手过任何前朝事务,更不会询问皇帝的意见。
“从沈先生从漠北发回来的军情来看,我大明兵马正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并且步步为营筑造前哨站压缩鞑虏的迂回空间,假以时日定能剿灭这个心腹大患。”
“但是……”
凡事就怕一个“但是”,只要这个词汇出来,差不多就能否定前面的想法,相当于吐露了自己心声。
“但是什么?”
孙太皇太后很随意的放在手中国书,平静的向朱见济询问一句。
面对皇祖母的提问,明良帝朱见济犹豫了片刻后,才开口说道:“但是沈元辅北伐战争耗费太高,已经引发了南方很多地区的民乱,朝廷财政也将承受巨大压力。”
“这种优势放在太祖太宗时期并不是没有,往往到最后鞑虏会选择到更为偏远的北方藏匿,蛰伏等待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