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三零章 这不是投敌么?(2 / 2)
当然,百姓也好、小世家们也罢,他们的不明就里、反应迟钝,自然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来江左大族尚且还能够本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想法阅读关中的报纸,而这些依靠九品中正制才能维持自己家族延绵地位的小世家,对于这北方异端的报纸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就像是沙漠之中的鸵鸟,只要我埋头在沙子里,看不到敌人,那敌人不就不存在么?
小世家们如此认为之后,就更加排斥关中报纸,尤其是上一次朝廷驱逐关中报社引发建康府中骚乱,更是让各地的小世家感到后怕,他们可没有朝廷这么强硬的手腕,也不舍得对自己手底下本来就不多的赚钱工具、骡马跪族们动刀子。
所以为了防止这些人在接触了关中新政的思想之后也和建康府的百姓那样闹乱子,他们极力封锁报纸的流通渠道、遮蔽视听,甚至和关中六扇门爆发过多次极为惨烈的冲突,迫使六扇门不得不全部转入地下行事。
二来,在世家子弟们的印象里、固有的想法中,蛮族就是蛮族,异端就是异端,蛮族和异端没有了九品中正制的支撑、没有了汉家文脉的背书,凭什么能够聚拢人心、收拾山河,成一统天下之势?
百姓听从世家的,世家培养人才充斥整个统治体系,支撑起来王朝运转,而皇室作为傀儡和吉祥物给予世家名誉和官爵,大家各取所需,这是自东汉延绵至今,无论官方说法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堪不破的真理。
真理······怎么会被推翻呢?
他们并不知道、或者在潜意识中并不相信北方的世家势力已经支离破碎,根本没有余力阻遏杜英的成长,也并不明白,他们心中从小到大所信奉的真理,根本不是什么真理,也只是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制度罢了。
思想进步了、社会发展了,他们所坚守的制度,就要随着时代的更迭被取代了。
这个取代的过程,有快有慢,快的叫革命,慢的叫改革。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正是这种以自我认知为中心的消息闭塞和选择性相信的行为,让小世家们听闻战败消息之后,若晴天霹雳,如忽丧考妣。
他们之中的很多家族,并不喜欢、也不习惯前往建康府,自家在本地郡县的盘根错节,让他们生活在密切的人情关系之中,左邻右舍都是世交好友,城内城外不是自家就是亲家的随从奴仆,走到哪里都能高人一等。
可是现在,灭顶之灾似乎真的要落到头上,这些小家族们也慌不择路,一方面让家里收拾好金银细软,该跑路的时候可不能舍不得那百亩良田,一方面自己速速驱车、乘船前往建康府。
总要打听到什么好消息,而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些煌煌大族,也总是有办法的吧?
与此同时,这战败的消息是怎么封锁都封锁不住了,而且乱了阵脚的各地世家也完全没有封锁的能力了。
几乎一夜之间,手底下的家仆、部曲们都已经开始光明正大的讨论这件事,或是压抑着笑容、或是忧心忡忡,显然有一些已经开始幻想关中新政推行之后,自己也能够翻身做主人,还有一些和自家主人一样想法因陈守旧的,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
至于这其中又有多少是六扇门埋下的暗线、发展的关系网,那就不得而知了,各家现在也顾不上下面人的心思,目光都落在了建康府。
风雨飘摇之中的建康府,反倒是人越来越多,都是从各个郡县赶来的世家代表,来试探朝廷口风。
朝廷投降还是不投降,总得给一句准话,好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
只不过人多,却没有变得更加热闹,事到如今,谁还有心情上街闲逛、采买吃喝?无不都在客栈之中徘徊、在大堂上唉声叹气,但凡听到外面有车马通过的声音,都要一拥而上,到门口观望,结果发现只是运送粮草、货物的寻常大车,便齐齐喟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