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殿试 六国论(2 / 2)
后者笑道:“皇后娘娘问我这个问题,是不是想让孟川成为状元?”
他没有拐弯抹角,而是直言,到了他们这种境界,倒不如打开天窗说亮话。
毕竟,在孟川担任状元这个事情上,吕渊没有任何异议。
也只有状元郎,可以名正言顺的前往翰林院修撰史书。
也只有成为本届会试魁首,才能率领一众年轻进士修史。
李轻眉正色道:“他能不能成为状元,还需看殿试中的表现。”
皇帝称病。
这殿试的主考官,便落在了李轻眉身上。
至于吕渊的任务,是要评选出头甲三人。
只有前三名,可以在参加殿试中,直接见到李轻眉,然后将状元、榜眼、探花等给分出来。
而李轻眉说,要看孟川殿试中的表现,无疑是在告诉吕渊,他必须要成为头甲前三之一。
对此,吕渊心知肚明,“孟小友天纵奇才,成为前三甲,没什么问题。”
李轻眉听到了自己想要听到的答案。
...
第三次考试如约而至。
这场考试,是要为国献策,让考生们自由发挥。
包括但不局限于八股文。
孟川根据当前时事,将民生、囤兵、外交、各道节度使盘踞一方的利弊写出。
并且借古通今。
大秦分崩离析之后,六国纷争不断。
当时的一些政治、民生等情况,与今朝也有相似之处。
所以孟川将‘六国论’稍微改编了一下,用到现在。
策论名称就叫做【六国论】。
不过,此六国论,与前世的六国论相比,其相似之处,基本是本意,像是排词造句等,并无丝毫相像。
这也是因为,神州浩土的六国纷争,和前世秦扫六国的一幕,没什么共通之处。
而在孟川前世,六国论、封建论、过秦论,此三者,被后世人誉为三大策论。
现如今,这篇全然不同的‘六国论’,耗费了孟川将近六个时辰的时间。
他将答卷交付之时,赫然发现,自己居然是第一个交卷的。
想来也实属正常。
今年的会试。
第一场,是敲门砖。
先是由国子监几名教授和祭酒审卷。
优秀的答卷,将会送往吏部官员手中。
第二场,结合第一场优秀答卷,将会由吏部和礼部同台审阅,然后将优等策论递交中书省。
最后这篇考试,考生们所答策论,将会出现在丞相吕渊的手中。
所以,这第三篇策论,才是重中之重。
能被国子监祭酒相中的策论,才能有希望于会试及第。
不过,最终敲板决定的人,依旧还是吕渊。
大魏朝境内,所有志在科举的举人,同台竞争。
诸多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十年,就是在等待今朝!
会试中第者,无论排名,无论优劣,都将犹如鲤鱼跨越龙门。
一甲,也就是头甲,只有三名。
二甲第一名叫做传胪,二甲一般只有一百五十人左右,赐进士出身。
三甲人数最多,约有上千不止,赐同进士出身。
这第三甲同进士,很难在京城留职,一般都是外放,可能当一辈子官,都难以成为刺史。
但是也有某些同进士,身受皇帝或者朝中大官们的喜爱,有许多机会能够升迁,这毕竟只是少数。
一甲前三,探花一般都会娶皇亲国戚为妻,顶死了也是三品官,对此,大魏朝是有不成文规制的。
三品官,在京城,勉强接触权力中枢。
一甲前二只需打磨一下资历,将来有极大概率,能成为一部尚书乃至宰相。
至于二甲中的官吏,除非机遇较好,否则的话,前途发展也较为有限。
近些年来,进士以及同进士的数量,已经积累到一种恐怖的程度了。
但是大魏朝从未想过革除他们的功名。
而是自掏腰包养着。
于是,世间便有风流人物,说出那番‘国朝养士百年,如国有恙,仗义死国,又有何妨’的话来。
又过几日。
会试所有中选者,参与殿试。
而只有尚未出炉,但是被吕渊内定的一甲前三,才能见到李轻眉。
这一甲前三,乃是孟川、顾青辞、陈平安。
他们见李轻眉,只是要评个状元、榜眼、探花而已。
至于其他会试中第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