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高校分化(1 / 2)
大年初四,赵一就离开了周家,独自一人踏上了归程,而周瑾瑜待到元宵节过后才会回去,这就是做老师的好处,假期比较多。
在回京的路上,需要先去两所大学去看看情况,可能需要花费两天左右的时间,然后直接坐自己的专机回京,中途不再逗留。
天问信息技术大学开始筹建是在1986年下半年,然而在1987年暑假就开始招生,其中花费的时间不到一年,建设速度是非常的快。
天问信息技术大学相比起天问大学来说,算是比较小,但是相比起国内其他大学来说,不管是占地面积还是招生规模都不算小。
作为九江第一所大学,全国第一所专注于信息科学研究的大学,市政府自然是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学校所有手续市政府都是全程陪同办理的。
虽然以赵一的关系,办学手续上面一般不会有人为难,但是市政府这个态度,确实让天问信息技术大学全体上下非常的感动。
之前如果想要养一所大学是非常不容易的,经济比较差的省份,多一所大学其实就多了很大的负担,除非由中央政府出钱建立。
就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撤出京城之后,先后问了湖北、河南和江西,那时候湖北经济虽然还行,但是养的高校不少。
而河南和江西,纯粹是经济不行,养一所大学负担太重,就算是愿意接受的安徽省,落户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
这几年大部分省市的经济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对于大学的态度和之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地区其实对于大学在当地办学持非常欢迎的态度。
但是之前经济就不错的地方,大学自然就多,而这些地方往往现在的条件也不差,甚至更好,所以想要让其他学校迁移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些年由于赵一特殊的照顾,江西经济可谓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之前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晋升为工业经济强省。
南昌布置了领先世界的庞大军事工业产业群,九江则是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产业中心,虽然用工人数和工业无法相比,但是创造的税收却是比工业企业还来得猛。
其他的地市则是根据自身特色选择发展哪种产业,例如景德镇则是以发展陶瓷材料和陶瓷制品为主,樟树则是以发展中草药种植和研究为主。
剩下的地市则是和周边省市的产业联合,形成区域产业发展态势,虽然不如这些有着完整产业链的地市,但是经济发展总体还是非常的不错。
所以手头上宽裕了,发现人才和科研将会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热潮自然也就兴起了。
但是想要办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哪有那么容易,政府手里的资源虽然不少,但是也只能是将之前零散的规模较小的学院或者是专职学校合并,整合成规模更大的大学或者是学院。
像前面说过的九江学院,就是这么来的,将九江市内的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医学专科学校以及九江教育学院合并的。
前世合并还要等到2002年,这次九江市政府还是有魄力的,在去年开始就已经启动了合并程序,预计今年就能够合并完成。
而合并只是第一步,想要发展的好,还得每年往里面投入不少的资金,虽然里面大部分资金是由中国教育公司出的,但是市政府也会拿出不少资金给予支持。
中国教育公司出资的方式是按照他们的招生数量规模以及学校承载能力综合评估的,按照学生人头数量来给予资金支持。
而按照九江学院的招生规模,想要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单纯的依靠中国教育公司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最多就是多建设一些教学楼等硬件设施而已。
但是一所高等院校,最重要的还是里面的软实力,而软实力里面,则是学院里面的师资力量以及科学研究氛围等。
而这些才是一所高等院校里面最花钱的,也是最不容易让人看得见的东西,特别是在我国,具备高端科研能力的师资力量的高校,其实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一方面是我国的整体人才规模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企业吸纳科研人才的能力越来越强,特别是他旗下的企业,科研人才规模非常的庞大。
而这庞大的科研人才队伍里面,一部分是他们自己培养的人才,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每年都会投入很大的精力用于人才自我培养方面的工作。
另一部分则是从高等院校里面拉人头,虽然不算主流,但是总数量也是不少,这对于本来就师资力量不足的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更是雪上加霜。
好在他旗下的企业也明白这个道理,拉来的人员越多,对于国内人才的培养就越乏力,最终损害的,还是他们自己的利益,所以规模算不上很大。
像这种合并的高等院校,想要短时间内做出成绩,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其他学校拉人头,这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不仅仅只是九江市政府这么干,江西省政府也在积极的做这件事情,就是将省内原本比较分散的实力较弱的院校进行合并,成立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
这种模式不仅仅只是江西省的行为,其实在全国各个省市,几乎都是采取这样的模式在进行高等院校的发展策略。
其实这样的方式治标不治本,但是对于扩大全国招生规模以及从中国教育公司手里获得资金支持有非常大的好处。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教育公司将单笔人才培养费用提到那么高的原因,就是为了给予资金,让其扩大校园面积、增加教学设施,为扩大招生规模做好准备工作。
目前中国教育公司还没有在高等院校使用人工智能教师,因为目前的教师队伍数量勉强能够支持目前的学生教学任务。
同时也是为了不让各大高校产生依赖,如果早早的就拿出来,那么各个高校就只需要拼命的扩大规模就可以,根本就必须要管本科阶段学生的教学问题,也就可能对师资力量建设不上心。
不过这种单纯依靠各大高校自己的师资力量培养能力,越来越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规模,智能教师进入高校课堂将会是必然。
刚刚过去的年会上,赵一还决定按照固定分数作为录取基准线,以我国目前学生学习情况来看,招生数量会进一步提高。
而且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越来越成熟,未来能够够得上基准线的学生占比越来越多,最终很可能9成以上的学生,都有资格上大学。
如果不是中级人工智能正在紧罗密布的搭建当中,这样的决定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好事,反而是一场灾难。
他做出这个决定,除了马上手里就会有中级人工智能之外,更重要是,不久的将来,国内低端岗位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会被机器人所取代。
他现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招生数量,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这属于突发情况,谁叫他没事将高端机器人给搞出来了呢。
之前他的想法其实非常的简单,高校发展不会改变,而更多的学生还是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门技能,然后能够通过从事工业劳动获得报酬,保证生活无忧。
并且这么安排,也能够提高我国的工人的素质,继续扩大我国的工业制造能力,那时候这种安排并没有错,只能说是世事无常,变化太快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