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4章 假倭后人(1 / 2)

加入书签

这下却是大出钱谦益的意料之外,他愕然道:

“什么,你女儿私通的人,不是他?

吴佑贤摇头道:

“不是,彭相公年轻英俊,一表人才,又文才横溢,和我那女儿倒是一对。小人当初原是想让女儿高攀彭相公的,可惜彭相公只愿意娶小女做妾,可惜,可惜……。”

他一边说一边摇头,显然对此抱憾不已。

汪汝淳皱眉道:

“可惜什么?”

吴佑贤陪笑道:

“小女若是跟着彭相公,做了正妻,有这等如意郎君,自然不会再红杏出墙了。”

汪汝淳不耐烦听他说这些,在旁边问道:

“那你女儿究竟是和谁私通?”

吴佑贤却又犹豫起来,支支吾吾道:

“这个……”

方岳贡喝道:

“你这等支吾,看来必定和陈宗裕之死也脱不了关系,来啊……”

这吴佑贤只是个童生,对他却不必和对秀才一样客气。

方岳贡作势要让皂隶动刑。

吴佑贤连忙道:

“我说,我说,小女是和嘉兴的吴来之有私情,至于陈员外之死,小人实在不知情。”

这回方岳贡也惊奇道:

“又是他?”

来之就是吴昌时的字。

吴来之就是吴昌时。

“这吴昌时嘉兴人,你女儿怎么又勾搭上他?”方岳贡追问道。

“大人, 小的一家原本也是在嘉兴,和吴相公家就是邻居, 小女幼时就见过他。后来小的才搬到松江, 那吴相公也经常到松江和苏州访友, 有时候也来我家,后来就……”吴佑贤解释道。

“就勾搭成奸了?。”汪汝淳讥讽道。

吴佑贤尴尬的干笑了两声。

那彭雯脸色却也微红, 眼神闪烁,脸上的表情颇为复杂。

钱谦益微微颔首,心想按这吴佑贤的说法, 也确实解释得通。

只是若说彭雯和这吴瑛没关系,为何他刚才如此失态?

他正这么想时,一个老尼被捕吏推了进来。

这便是吴瑛常去的尼姑庵里的庵主了。

彭雯一见这老尼进来, 身体不由自主抖了一下,脸上的肉也不受控制地抽搐了起来。

钱谦益斜眼一瞥他神情,便知道这彭雯必定还是有鬼。

那老尼走进来时, 左右张望, 一看见彭雯也在场, 脸色大变。

她也不等询问,就颤颤巍巍跪下, 磕头如捣蒜:

“老尼都招,大人饶命。”

钱谦益叹息, 这方岳贡手下办案倒是爽快。

这嫌疑证人, 都还没正经到堂上被审呢。

就一个个不问自招了。

“好, 那你快招。”钱谦益说道。

“是,这吴小娘子却是在庵中和这彭相公相会。老尼也是被逼得无奈,才答应, 老尼实在没有收多少好处啊。至于陈朝奉上吊, 那老尼实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啊……”

这老尼说到这里,涕泪横流, 泣不成声起来, 显然她在路上被惊吓得不轻。

捕吏吓唬她, 若是不肯老实招认,她的下场比水浒里那个被凌迟处死的王婆好不了多少。这老尼平时看佛经不多, 这些小说倒是都看过。知道王婆因为帮潘金莲杀了武大郎。后来被凌迟处死。

唯恐落得同样结局。

彭雯听到这老尼招认出自己, 脸色如土,心知抵赖不得。

这等丑事被揭露, 自己这个生员的资格也是要被革除了。而且从此也无法再自诩清流中人了。

汪汝淳听到这老尼的话, 却眉头一皱,问道:

“你是徽州人?”

老尼愣了一愣, 连忙小声道:“是,大人明鉴。老尼年轻时从徽州嫁到松江来,后来死了丈夫才出家的。”

方岳贡好奇道:

“汪老先生是怎么知道她是徽州人?我听这老尼口音也不甚明显。”

汪汝淳转头说道:

“这老尼叫陈宗裕陈朝奉,徽州人常把富商叫做朝奉,只怕这陈宗裕也是徽人。和这老尼原先就认识。”

他说到这里,又转头回来,看向老尼,嘴角弯起,道:

“我说的没错吧。”

老尼身体又抖了一下,说道:

“是,大人料事如神。”

钱谦益心想这么看来,这吴瑛既和吴昌时私通,又和彭雯有染,实在是水性杨花的妇人。

他看向吴佑贤,说道:

“你女儿倒是厉害得很。”

吴佑贤自然也听出钱谦益的讥刺之意,只得苦着脸,耷拉着头,一言不发。

钱谦益又瞥了一眼彭雯,冷冷道:“你还有何话说?”

彭雯低头无语,

钱谦益冷笑了一下,命衙役撤去彭雯座位。

彭雯也知事到如今,也装不得青衣大王的谱了。

不等衙役靠近,便自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立在一旁。

只不过他还有些读书人的矜持,不到最后一刻,还不愿意和吴佑贤等人一样,就服服帖帖跪在堂上。只是立在一旁

钱谦益,此时也不愿多计较, 转头对方岳贡说道:

“去把学官请来吧, 看看此等情形下, 是否该革了这彭秀才的功名。”

方岳贡领命, 吩咐衙役去学宫把学官请来。

钱谦益随后沉吟道:

“难道那陈宗裕,是因为发现了他这续弦夫人的私情, 羞愤难当,才自尽的?”

方岳贡摇头:“这事虽然难堪,但说要为此自尽,却也不至于,其中必定还有内情!”

他瞥向彭雯,说道

“汝现在还不说实话么?”

这彭雯的丑事被曝光,前途已完,似乎反倒横下心来,也不再是那副张皇失措的模样,比刚才平静了许多,说道:

“方知府,陈夫人的事情,那陈宗裕并不知道。否则他纵使要自尽,也至少先要休了她。陈宗裕为何自尽,就是因为被朝廷新政苛税所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