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各地近况(1 / 2)
宋应星对皇帝如此吃惊的反应,也在意料之中,毕竟这确实是前所未有之事。
说道:“陛下无须吃惊,臣和子珏自从得到这测量元气之尘含量的办法,便想到若是燃烧火烛,以及活物呼吸能让空气中的元气之尘减少,那或许其他过程也可以有类似结果, 于是将各种物事放在有元气之尘的空气中加热,之后再测元气之尘含量。同样将其放在不含元气之尘的空气中加热,事后再测。”
“之后,果然发现铁、铜之类可虽不能燃烧,在气中加热,也可以减少元气之尘含量,若放入铁屑,铜屑则更明显。而生成铁锈, 铜锈则比之前的分量有所加重, 臣猜想必是空气之中元气之尘被摄入铜铁之中所致。”
“臣素来患有痔疮,昔日路过南直隶常熟县时,遇见当地名医缪希雍,从他处购得一罐红粉霜以治痔疮。听缪希雍所言,这红粉霜乃是以水银炼制而成,医家也是从道士炼丹那里得来。臣心血来潮,便想试试这红粉霜能否增减元气之尘的含量。”
“于是便将红粉霜置入容器隔间内,打开连通,将其加热,足够时辰之后,断开连通,再测大容器之内的元气之尘含量,发现居然增加不少。再看原先的红粉霜则大部分变为水银。”
“臣由此断定这红粉霜必是水银与元气之尘化合而成。”
“臣又去医馆,购得更大量红粉霜,所得效果更显著。”
“臣便与子珏商议, 若是加热这红粉霜可以释出这元气之尘,能否由此制得更纯粹的元气之尘?”
他说到这里,看向薄珏。
薄珏补充:
“微臣听得宋先生的发现,也大为惊喜,若能制得纯粹的元气之尘,不啻盘古开辟以来,前所未有之事。”
“臣为此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一法,这红粉霜加热后可变为水银,若是将大量红粉霜和水银装满一瓶,倒扣于水银池中,则此瓶中原本无杂气。
“此瓶倒扣池中后,上端又有一阀,以细长玻璃管与一个装满水,倒扣在水中的玻璃瓶连通。
“再以透镜聚光加热瓶中红粉霜,待瓶中上方出现气体,便打开闭阀,气体顺玻璃管进入水瓶。
“待水瓶中气体注满,封住玻璃瓶下方,从水中取出,则此瓶中所得就是较为纯粹的元气之尘了。”
“然后以此验证,果然用此方法收集而来的气中,火烛燃烧更炽烈明亮。以小鼠放入,也比同等容量的空气瓶,存活更久。”
朱由检听到这里,就知道他们确实制备了纯度较高的氧气。
这确实是一个划时代的大发现,而且基本上是宋应星和薄珏两人合作发现。
这个发现的关键并非来于自己的提示。
而恰恰是宋应星在《论气》中对提出空气中有元气之尘,动物呼吸才能存活的假说,以及空气中有水神能促成与火质结合从而激发燃烧。
只要给他提供条件,让他去设法验证这两个假说,就能导向发现氧气。
而能制备出氧气,也一点都不奇怪,并不像自己原本想的有多超越于这个时代的水平。
实际上中国的道教炼丹家已经反复做过把水银炼制成氧化汞,再把氧化汞加热分解成水银的事情。
古代炼丹家所说的丹砂,可以是指硫化汞,也可以是指氧化汞。
当强调只用水银一味炼制还丹,不加入硫磺的时候,那所涉及的就只是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
如葛洪说的“丹砂炼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这里的丹砂就是指氧化汞。
只不过炼丹家没有考虑这个过程中释放气体的影响。
而宋应星结合他自己提出的理论,把炼丹家、炼药家做过的事情重复一遍,很容易就能发现加热氧化汞(红粉霜或丹砂),能释放出氧气。”
再加上薄珏制备玻璃仪器的巧思,制备出氧气来就是水到渠成。
不过水银有毒,长期接触的话,对身体会造成不容忽视的有害影响。
自己还是需要提醒一下薄珏和宋应星,他可不希望大明这两个格理学人才因为水银中毒而早逝。
于是先祝贺两人道:
“两位爱卿这项发现,可谓前无古人,可以铭刻青史,流传千古而不朽。”
宋应星和薄珏听到皇帝如此高度评价,也都喜笑颜开。
朱由检继续道:“不过两位爱卿,这水银乃是道家炼丹常用之物,朕看一些抨击炼丹的书中,常说这水银有毒,所炼丹药人服之,不但不能长生,往往让人暴毙。以后若要制炼这元气之尘,可否不用这红粉霜,改用他物?”
宋应星疑惑道:
“陛下说这水银有毒,倒是不错。但目下臣等只实验成功用红粉霜,却不知道其他何物也能制出元气之尘?”
朱由检故意沉思了片刻,然后才道:
“这硝石发火极猛,或许内含有能激发火质的水神之气,两位先生何不试着加热硝石,观察是否能释放元气之尘?”
宋应星和薄珏对望一眼,眼神似乎都是说皇帝的这个想法大有道理。
宋应星于是恭敬道:“臣回去就试。”
朱由检随后又道:
“先生们制出这纯粹的元气之尘,既然也是如空气一般无形无色,需当起个更简洁名称才好,名正则言顺。不然又是叫元气之尘,又是叫水神之气,终究拗口。”
宋应星听了,陷入思索,捻着胡须良久,忽然眼睛一亮,叫道:
“此气乃活物须臾不可离,《易经系辞》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生养万物,此气能养人养生,便叫做养气如何?”
薄珏道:“这不似元气之尘那般绕口。”
朱由检心想这倒是和后世名称不谋而合,便也点头道:“好一个养气,此名甚佳”
他随后紧接着道:
“两位先生发现养气功德甚大,朝廷不可不嘉奖,朕会让内阁拟旨,给两位先生封伯爵之位,也可为天下有志于格理者劝。”
薄珏和宋应星却推辞,说道他们得此发现,心中快慰至极,这爵位封赏倒是并不如何要紧。”
朱由检摇头道:
“两位先生自可以高风亮节,不过天下俗众,未必能知道这等格物致知功业之可贵。两位先生不必推辞,即便为激励更多士子能投身于此,也是造福世人。”
宋应星两人听朱由检这么说,也觉得大有道理,便不再推辞。
随后告辞而去,决心继续深入研探,争取做出更多发现。
朱由检随后又召见宣部尚书冯梦龙,把宋应星和薄珏发现养气之事告诉了他,要他组织力量,好好宣传一下。
冯梦龙领命而去。
这段时间孙传庭在陕北招募灾民编练十万军队的报告已经送到朝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