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半日闲(1 / 2)
吕布执掌的朝廷是极其讲究效率的。
那些遗留下来的三公九卿不说,但被吕布提拔上来的人多是年轻人,他们更习惯吕布那种没有废话的简洁式行事方式,朝廷决定重开丝路之后,便开始有不少人组建商队,最积极的要数杨修了,杨家的商队几乎是在朝廷定下政策的第五天便已经组织好,买了大量的丝绸和漆器以及少量的瓷器上路。
这杨修的确是个聪明人,这点作为朝夕相处之人,吕布体会很深,只是这聪明多少有些卖弄的嫌疑,这毛病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包括吕布,而且过份喜欢卖弄之人,担不了大任,这孩子的聪慧暂时也只能用在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上。
但有时候,杨修能看出吕布的真正意图,所以响应也是最积极的,这点上来说,只要不委以重任,杨修的确是个不错的人才。
不管怎样,去往西域的商队陆陆续续开始踏上了旅途,效果如今自然显像不出来,这个春天,整个长安都很忙碌。
农夫们在兢兢业业的耕田,吕布改良作物的方法已经开始试验,但这个要出现效果更是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田间地头百姓忙碌的身影,以及关中士族的商队往来的身影,让整个长安城都处于一种格外忙碌的氛围中。
吕布依旧过着自己有条不紊的生活,白天四处转悠探查民情,偶尔会和群臣讨论一下关中的下一步发展,回家后陪王异走走,陪女儿玩耍,晚上抱着严氏或是貂蝉香喷喷的身子入睡,日子简单而充实。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开始有应了招贤令而来的人,朝廷要的是有才,所以也没管这些人是否有名,吕布专门请来了蔡邕一起出题进行考核。
他效仿大乾的科举设下题目来考试,但与大乾科举不同的是,如今吕布进行考核,所面对的人群范围颇为有限,根本不可能组织起类似大乾或是吕布灭满之后建立的帝国那般规模的科举。
所以吕布干脆与蔡邕召集了几个在各个领域有真才实学的人设下考题,擅长诗赋的,擅长谋略的、擅长民生的、数术的,总之朝廷需要的各种人才这些考题里都有了,应试者可以自选考题,同时出题者在考核之前,都会被禁足,直到考核结束。
这些天,陆陆续续也筛选出一些人才来,比如新任的新丰令张既,就是这次考核中发掘出来的不错人才,被吕布任命为新丰令。
还有一些比张既差一些,但也同样是有真才实学的。
目前招揽到的都是以关中、西凉人才为主,偶尔也会有些从河东方面过来的,但不多。
“温侯此举,于天下有才而不得施展的士人而言,乃是大善之举!”长安书院中,蔡邕跟吕布下着棋,随口笑道。
吕布准备三个月后,等到夏季再考一次,并在长安设了专供这些远道而来的人才休憩的驿馆。
大汉以往的举孝廉制度,举荐人是很重要的,大多数有这个举荐权的,也多是在自己熟识的地方举荐,像很多地方豪族培养出来的人才,就算有能力,也未必能够得到举荐。
这其中有很大的贪腐空间。
而吕布如今设下的考核制度,却是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公正的道路,至少它比举孝廉公正的多。
“穷则变,变则通。”吕布一边落子一边道:“如今已有名声之人,有几个愿意来为我所用?伯喈公该也发现,如今这招贤令招来的,多是年轻人。”
蔡邕点点头:“旁人只觉温侯这次招贤令招来的,定都是些无德之辈,却不知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温侯此举却是让他们少了数年苦工。”
过往的朝堂多少是看资历的,年轻人学成之后,只能慢慢来等,除了少数人能少年时就被举孝廉,大多数人想要入仕,就只能慢慢等。
而吕布这种考核之法一出,等于是给了那些没有名声却有才干的年轻人一次机会,让他们可以通过考核的方式步入仕途。
其实大汉过去也有通过考核来录取人才的例子,不过那是从已成名的士人中择优录取,规则简单,谁优谁劣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标准。
而吕布这次定下的考核制度不但有着完善的制度,从考题开始,何种答案为优,就已经下了标准,评判者也非止一人,更公正也更能令人信服。
而这次的考核挑选出来的士人也说明了这一点,蔡邕准备将这种制度在书院中也推行开。
听着吕布所言,蔡邕也只能点头,是啊,吕布以朝廷的名义自然能够吸引来大量贤才,单是这些贤才不会为吕布所用,而通过考核进来的人才,多是没有其他门路,只能凭自己。
这些人想要有所发展,就只能依靠吕布,自然会围在吕布身边,而且这些人多是寒门或是庶出,属于士族中的边缘人物,对士族那一套本就反感,如此一来,反而是吕布身边可用之人越来越多,而且还耿忠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