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5章 锦衣卫——沈炼 卢剑星 靳一川(1 / 2)

加入书签

“什么东西?”包大娘的脸上充满了疑惑。

“嘿嘿,这是我们炎国的丢失的三件国宝”,展昭的脸上带着笑容。

“什么,国宝”,包大娘心里一惊。

接着,包大娘似乎想到了什么,急忙摆了摆手。

“不行不行,你把这么贵重的东西放我这里,万一丢了,我可赔不起”,包大娘急忙摇了摇头。

脸上充满了担心和害怕。

这可是国宝啊。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真的丢了,怎么办?

就问问怎么办?

“包大娘,我现在要去帮包大哥,这东西,只能放在这里”,展昭也有些无奈。

“这······好吧”,包大娘权衡了一二之后,还是决定放在这里。

接着,包大娘将三件国宝珍藏起来。

而展昭,将三件国宝托付给包大娘之后。

从炎帝府内离开,直接去寻找包拯。

······

事实上,少年包青天中的包大娘是虚构的。

历史上的包拯有个嫂娘,老百姓都知道。

据说包拯家世清贫,生下未满月,母亲病故。

嫂子就把他放在自己儿子的摇篮里,喂包拯奶,喂儿子包勉粥,将其抚养成人,并聘请恩师,教诲他一举成名。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位贤惠的嫂子,也就没有包拯的后来。

所以包拯对嫂子始终十分感恩,尊称为“嫂娘”。

这是一个民间传说。

在宋代的史书当中,没有包公有兄长的记载。包拯不但父母双全,而且根本就没有哥哥。

史书记载,他的父亲叫包令仪,曾做过知县。包拯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9岁一举考中第一甲进士,授官知县,这在当时是很突出的。

不但可以借此登上政治舞台,而且预示在仕途上有着光明的前景。

当时,包公的父母年事已高,均在家居住,不愿远离家乡。是上任为国尽忠,还是在家为父母尽孝?让包拯进退两难。包拯为了照顾父母,毅然辞去官职,屏居乡里,奉养双亲。直到父母去世、守丧三年期满之后,已经39岁的包拯才正式登上仕途,出仕做官。包拯为了侍奉年迈的双亲,居家长达十年之久,不去做官,真可以说是“至孝”。

而这嫂娘的故事也不是完全虚构。

其实也确实发生在包拯的家中。

包拯有子二人:长子名繶,英年早逝,其妻崔氏,誓不改嫁。

次子名绶,是包拯家中陪嫁的丫头所生。

包拯逝世时,包绶才5岁,由长嫂崔氏照管。包拯一生居官清廉,没有给家里留下多少遗产,崔氏也是清贫度日,一直把包绶抚养成人,包绶也便对其嫂崔氏“以母礼事之”。这就是长嫂如母故事的原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