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和珅首创议罪银(1 / 2)
看到这里乾隆嘴角不禁微颤了几下。心中愤怒不已。
他一把将手中的酒杯摔在地上发泄着心中的暴怒之意。
“朕勤政爱民,功绩卓越!朕登基之后,所思所想,皆为民!怎么就说朕好大喜功了!?
……
实际上,仅仅靠贡品,并不能保证乾隆皇帝的日子过得足够舒坦。
因为皇帝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俗话说,礼尚往来。
通过收受贡品的方式收藏民间珍宝,其过程虽然比一般收藏家轻松愉快,但也不可能不付出任何代价。
更何况乾隆皇帝是一个爱面子讲排场的人,绝不会一味仗势豪夺。
他的回赐除了一些虚衔外,主要是银两。
因为体恤收藏者的不易,也为了显示皇帝的气派,他回赐的数目,不但相当公道,有时甚至是过于丰厚。
这就需要大量的钱财。
除此之外,大至宫廷造办处造办各种玩意儿,内务府采办各种物资,小到过年过节给妃子孩子们压岁,无处不所需甚巨。
金山银海中长大的乾隆皇帝本性慷慨,手笔很大,眼光又高,凡事精益求精,登峰造极,日常支出比康雍两朝成倍增长。
然而如前所述,祖制规定,乾隆皇帝的个人开支不得加重百姓负担。
所以这些费用的来源并非国库必须由内务府自筹,而内务府的财源实在有限。
事实上,为了开辟财源,乾隆高价变卖,只能摊派到各处织造,使乾隆皇帝大为生气。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允许内务府对商人发放高利贷,出售部分特许商品的经营权,以牟取暴利。
但是由于缺乏理财高手,虽然拥有权钱交易的最大便利,内务府的收入还是增加得很慢。
晚年乾隆皇帝对财富的渴求越来越炽,也越来越感缺钱之苦。
事实上,和珅现象不过是乾隆晚年特殊心理需要的产物。
如果在乾隆中青年时期,和珅绝无机会爬得这么高。
当然,后来也不可能跌得这样重。
晚年的乾隆被两个矛盾所困扰:一个是大权独揽的政治信条和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
一个是不断泛滥的物欲和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承诺。
议罪银制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由和珅策划出来的。
……
“和珅策划出来议罪银。”
“议罪银是由罚俸演化而来。
“罚俸古已有之,扣除官员几个月至几年的基本工资,是惩罚轻微过错的常用手段。
“随着乾隆中期施政愈苛执法趋严,皇帝觉得罚俸数额太少不足以警戒其心,又法外加罚所罚动辄上万,改称议罪银。”
“皇帝的初衷,不过是想让官员肉痛一下,并没有想把它制度化为一项财源。”
“和珅当政后,马上发现了议罪银的妙处。”
“罚俸的决定权在吏部,款项由户部承追,银两也交给国库,过程公开透明。”
“而议罪银并非国家定制,故可以绕开吏部户部,由军机处负责,不纳入国家财政,而是归入皇帝的小金库,并且过程及数额都可以不公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