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7章 解经释意(2 / 2)

加入书签

“比如现在,我在你眼中是个年轻的和尚,这就是一种认知,一种相,而所谓的终生相,就是你一生认知的集合,或者说常识,对世界的理解,而所谓的无众生相就是要佛家修行者将心境提升到空,也就是变回我之前手没拿起木槌时的初始模样,因为只有你的本心回到了初生阶段,才能排除一切偏见和外在影响,从本质上认知一个人和事务的作用、对错、好坏,并由此生出种种心境变化。”石原樟道。

“那舍利子又是什么?”一个女信众紧接着追问道。

“是知识的结晶,类似作家的著作,你们看,作家的著作被刊印出来之后,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作家本人是否还活在世上,著作本身又有怎么样的评价和世人对它的认知,著作本身是不是都没有任何变化?它还是它,它里面的文字还是那些文字,这就是舍利子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那如果舍利子是主持你说的智慧结晶的话,那那些寺庙里供奉的舍利子是什么?还有佛骨舍利这些。”又一个老年信徒开口询问道。

“那是修行的功果的凝聚,虽名为舍利子,但却是僧人一生修行功德的具现。”

“主持,何为功果,何为功德?”

“功果即修行的成果,自心发念到开始正式修行,然后深研精读佛经,晓以大意,将经文实化,变成己身之理,并持之日常生活,到圆寂之所成就,凝聚于身,即为功果,即为舍利。”

“功德也是如此,当心发善念,生慈悲心起即为功,其后依照善念而行动,即为德。德不看成败,只看行动。”

“那罪业又是什么?”有个老太太询问道。

“同功德一般,心有恶念浮现时,罪便生,当依念而行时便得业,业同样不管成败,只重事实。”

“西天极乐世界真的存在吗?”某个年轻人也不知道是来砸场子,还是向要搞事的问道。

“那贫僧就不知道了,因为贫僧也没去过极乐世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相信不是吗?”石原樟沉着淡定的回答道。

信仰是什么?不就是一种心灵寄托么,只是十字教寄托的是上帝,渴望的是伊甸园,佛教寄托的是佛陀,渴望的是净土世界罢了。

“主持,普通人该如何修行?”又一个女人开口询问道。

“持戒。此乃普通人修行入道之根本,之后才是熟悉佛经,了解佛经,发善心,行善举,聚功德,除罪业。”

“请主持赐教。”

“日本这边的佛教其实已经多少有些变样了,少了很多戒律的存在,不过既然你们想知道,那贫僧也就简单的跟各位说上一说。”

接着,石原樟便把佛门诸大戒和诸小戒的内容给述说了出来,基本都是比较背离人性、心欲的东西,僧人不注意都会破戒,又何况是习惯了世俗享受的普通人了,几乎是话音刚落,在场原本还有些跃跃欲试的信众就沉默了下来——

戒酒他们认可,戒肉?

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还有戒色也是。

戒杀生到是无所谓,但五荤和三净肉又是什么鬼东西?

还有贪嗔痴之类的。

想想就反人类,也就难怪日本的和尚大多都是酒肉不忌了。

换成他们也不会遵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