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34章 智圆,行方(1 / 2)

加入书签

跟随在恒晨身边的一个年轻和尚引起了姜万钧的注意,问过之后才知道。此人俗名叫陈袆,洛阳人士。

十三岁出家,之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高僧那里学会了《摄大乘论》,《大般涅盘经》等经论,刚刚年满二十岁,已经对佛法的研究有着颇高的造诣。

上次佛门在朝廷的监督下组织的大考,这个年轻的和尚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姜万钧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唐僧”的原型,但大宁已经取代了李唐,未来恐怕也不太可能出现“唐三藏”了。

想到了这里,姜万钧将这位年轻的和尚叫到近前,赐其法名“智圆”。

不能厚此薄彼,姜万钧又赐下道门一个道号,“行方”。

“智圆”和“行方”都是有来历的。

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

姜万钧引用了老子的话,除了是对佛道两门的一种鼓励外,也是想告诉佛门和道门,要相互取长补短,把精力用在正用的地方,少些勾心斗角。

“智圆”这个法名也不是姜万钧首创,在他的记忆中就有这样一位僧人,并且还做了一首诗流传于后世。

“深居猿鸟共忘机,荀孟才华鹤氅衣。

满砌落花春病起,一湖明月夜渔归。

风摇野水青蒲短,雨过闲园紫蕨肥。

尘土满床书万卷,玄纁何日到松扉。”

“玄纁”通常用来指帝王用来作为延聘贤士的礼品。

这首诗是智圆和尚写给林逋的,林逋是谁?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诗便出自林逋之手。

不过据说,这原本是前人留下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竹”和“桂”这两个字被林逋改了,改成了“疏”和“暗”。

改了两个字,成了千古绝唱。

姜万钧将智圆与林逋的故事,改编了一下讲给了大家听。

暗示佛门和道门中,有才华的人入仕不丢人,表达了自己对佛门,道门的殷切希望。

那位智圆高僧表面上是在说,你林逋才华堪比“荀孟”,“尘土满床书万卷”,那延聘贤士“玄纁”何时才能到来啊?

其实他何尝又不是在说自己呢?

姜万钧讲得生动,大家听得入迷。

但他却不知道,由于他讲的过于真实,大家都将林逋这位贤士的原型当成了姜万钧自己。

“林”,树林。

“逋”,有逃亡之意。

“在林中逃亡”,听上去很像姜万钧的自嘲。

很多人已经脑补出来,一位“逃亡者”与一位“高僧”不得不说的故事。

恒晨和尚已经打算回去将此事大书特书一番,包装成,大宁的皇帝受佛门点化,最后走上争霸天下之路。

袁天罡也是这么想的。

这“智圆”到底是不是和尚还两说,没听皇上引用了老子的话,“智圆者,无不知也”,很显然,那位叫智圆的,很可能只是剃了头发的道士,伪装成了僧人。

皇上“作”的那首咏梅的诗,将梅花的风骨,神韵,写到了极致。

据袁天罡所知,国防大学的学生在开学典礼后的皇宫晚宴上收到了一把匕首,上边刻着两行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同样都是对“梅花”的歌颂,显然是出自一人之手,这就对上了,皇上这是有亲身体会啊!

“玄纁何日到松扉?”

“玄纁不来,我自取之。”

皇上曾对人说过,“山不来就我,我去就山。”

这分明是皇上受到了一个位剃了头发的道士点醒,最后走上争霸天下之路的。

袁天罡已经在心里头脑补出来,一个“逃亡者”与一位“道士”不得不说的故事。

佛道两边都想到了接下来该怎么操作,儒家的代表这会儿有点急了。

人们都很好奇,大宁帝国的皇帝到底是在怎样一个机缘下,走上争霸天下之路的呢?

恒晨和尚和袁天罡的脸上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他们,既然佛门和道门现在都给出了“解释”,儒家岂能落后?

梅,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不正符合孟子所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皇上引用儒家先贤的话太多了……

轰隆,轰隆,轰隆,三声炮响,姜万钧的龍辇驶出了洛阳城。

姜万钧前脚离开洛阳,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在坊间便流传开来。

大家都鼓足了劲,誓要将皇上绑在自己的“马车”上。

佛门一开始在这件事情上占据绝对的优势,首先皇上亲口承认,那是一位僧人,并且将“智圆”的法名赐予了佛门弟子。

这事就算说到天边去,佛门也占理。

而道门对此表示不服,道门给出的理由是,“行方”这个道号也是皇上赐下的,而且“智圆”和“行方”均出自老子。

皇上显然受道门的影响更深。

不要忘了,大宁左丞相魏征曾是道门中人,而且据考证,魏征曾使用过“智圆”这个道号,后来才改叫“玄成”。

很有可能,那首诗便是魏征所作,即便不是魏征,也可能是皇上自己所作。

皇上说过,魏征是皇上的一面镜子;皇上曾将金城薛举、薛仁杲父子修建的皇宫赐给了道门;皇上还招募了许多道士加入铸造局;大宁的太医院便是在道门的帮助下成立的……

道门一口气拿出许多条证据,证明皇上与道门的关系更亲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