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没有继续往深做的项目(1 / 2)
余兵讲的故事引起了大家对【善心和善行的尺度】的讨论,不过,到最后,这群这么几天下来已经放开了自己的包袱的嘉宾,也没有发出故意装逼的圣母言论,都是在很认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讲自己曾经的所见所闻和对这件事的所思所感,哪怕这些所见所闻,不那么正义凛然,甚至还有些小心眼和自私。
导演小赖这几天对此非常有感触,她在项目日记上写道,“也许是一开始米雪阿姨的真诚倾诉引导了大家真诚讲述的风气吧,亦或是王鱼小姑娘他们讲述的特别符合自己期待和真实性格弱点的幻想文的形式,给了大家一个,就算没有经历,也可以试着想一想,或者从编故事的角度夹带些自己好奇的别人的经历或者问题——给了大家这样一个示范,给了大家一个更容易接受的‘真实阐述’,所以现在这个简陋的节目组才会有这样的氛围吧。”
“感觉像在做访谈或者纪录片,嘻嘻嘻。而这种感觉虽然偏离了当初想要做即时发生的小火花的恋爱小综艺,但是感觉更偏向像传说中薄伽丘的《十日谈》——一个人讲一个故事那样,或者说是像在一个夏天的晚上,沙漠里或者是沙滩上,人们围着篝火,互相分享故事(可以是自己的真实冒险经历,可以是自己的听闻,可以是祖辈留下来的传说,可以是自己基于自己的好奇与幻想创造的故事······)的感觉。
就······还挺好的。”
其实导演小赖在录制每天的故事,都会试着从嘉宾分享的故事中找这个人想要表达的点,嗯,这个可以从故事主角特别的性格或是不同的遭遇中得出,也能从嘉宾讲述的语气得出——导演小赖觉得自己还应该深究下去的。去挖一挖这位嘉宾为什么讲这个人,为什么讲这个人的这些事,为什么要这么讲,他最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而这,又跟他的前半生有什么关联呢?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对于事物的情感不可能没有来由的,一定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的,比如你在路上看起来无缘无故特别讨厌一个人,那么肯定是这个人长得跟你曾经碰到过的、自己厌恶的另一个人什么地方很像,或者是他哪个行为冒犯到自己,或者行为中透出的性格是自己厌恶的(包括对方表现出性格中有像自己的一点,而自己其实很厌恶自己身上这一点的这种情况),再不济也是从生物学上来说,两个人内脏振动的频率相近,所以走近的时候物理上两个人的器官产生了共振,因为自己器官振动受共振影响而不正常,所以自己难受。再比如,一个有家暴倾向的人,一般情况下,他的原生家庭都是有家暴情况出现的。心理学上有个观点是从小生活在家暴环境的孩子,因为自己已经习惯了这一套思维模式和环境,所以长大后,要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去寻求心理帮助,自己从这个代际关系中挣脱出来的话,那么一般成家后还会遇到家暴的环境——因为这个孩子长大后会倾向于找一个像自己父亲母亲那样的施暴者,不知不觉给自己创造出跟小时候一样的环境,继续被施暴,或者是自己成为一个像施暴者那样的人。此外还有很多很多果必有因的案例,都证明了,人作出的每一个选择,不管表面上看是不是随意选的、不知不觉选的,好像没有之前的因素影响到自己作出这个决策,实际上都是受了自己之前发生的事情及其塑造出来的自己的性格与思维方式的影响。
导演小赖深以为是。每一次,其实都想不止于此,想多问嘉宾一些问题,想尽可能把他们作为一个人本身的特别展示出来。但是可能是小赖不够勇敢,或者是比较会为其他人考虑吧,嘉宾们加入这个节目——或者说是活动的开头一起同意了要讲个故事,于是小赖除了这个故事之外,如果嘉宾有愿意进一步分享的,小赖就给一起剪进节目去,其他的小赖就不曾再问嘉宾索取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