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31.大孙,你真是太会了(1 / 2)

加入书签

送走燕王一家,朱元璋和蔼的拉着周乾的手,给他介绍自己万寿节收到的贺礼:“来,看上咱的什么东西,你就过来拿。”

周乾并没有要,只说这些都是文臣武将的心意,该由朱元璋收着,他用不到什么。

朱元璋听到这话,脸色平常,却心里暗暗点头,心道这小子还是个懂得谦让之人,将来必成大事,自己可得好好的培养他,弥补十年的政务缺失。

他像个藏不住话的老人,直接带周乾去一堆奏疏跟前,宣布道:“今后有时间你就跟咱一起批奏疏!”

此言一出,身后的内侍和周乾都是一惊,没想到朱元璋会这么说,毕竟太子批阅奏疏都是到了能担大任时。

要知道,周乾这才相认多久?还不到半个月啊。

到了奏疏前,朱元璋柔声道:“坐下吧。”

朱元璋仔细看着周乾,见他神态自若,丝毫没有慌乱之色,不由得偷偷欢喜。

他早见到过自己大孙做事,但是让大孙触碰奏疏,倒还是第一次,想到他说的农事,便从里面挑了关于农事这种奏疏递过去。

“咱选个最简单的奏疏,你可能也熟悉些,看看吧。”

“是。”周乾拿起有关农事提议的奏疏看起来,随后将奏疏又还给朱元璋。

“咱允许你批阅。”朱元璋拿了御笔递给他:“批。”

周乾看了看奏疏内容,摇摇头将笔放下,没有批阅。

对于周乾这做法,朱元璋并未怪罪他的意思,反而耐心的道:“咱想着你这些年在外,过几日让你跟着你爹去批阅,但咱又喜欢你喜欢的不得了,就打算自己教。

可是,你为何不批啊?”

朱元璋只当是这孩子不会,问完就后悔起来,自己这不是明摆着让长孙为难吗。

他自责自己,为何多此一问。

长孙不过是刚相认,现在正名都没有正名,奏疏不会批阅很正常,民间生活多年,就算之前有底子,但又能记得幼年多少,对奏疏胆怯不批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然后周乾的回答,却让他心里为之一振,刮目相看。

周乾平静道:“这几日,我与五叔都在暖棚,看到暖棚里的农户播种,栽苗,引水灌溉,体会到十分辛劳。”

说罢,周乾又笑了笑:“平日里总是说农乃国本,农事既是第一大事,朝廷仕子也总在奏疏里说民以食为天。

但是又有几个人肯脱下官袍去田里耕作?不去体验百姓辛劳,怎么会做到感同身受。

不体会百姓的苦,提出的农事措施皆是纸上谈兵,又怎么能制定出合适的农耕之政呢。

都说读圣贤书,平天下事,可是这句话是否完全对?若读圣贤书的人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那孔子孟子不该早让天下太平了?

说到底读圣贤书治国事,只能是一部分,若是要制定百姓合理的农策,光读书不行的。

年年岁岁,朝去夕替,圣贤书内容不变,可百姓的日子再变,前朝书只能参考,却不能总治今天事。

这奏疏里的农策,不亲农,不事农桑,说的政策也是听起来振奋,实则只会加重百姓的重担。”

“读圣贤书者,只能管理圣贤书的官员,却教不会饿肚子的百姓去吃饱饭。”

朱元璋拿起那奏疏细细看着。

“百姓造反,多数是因为饥寒交迫不能活命,将士造反,多是因为兵饷口粮,军令不公引起的。从根源解决百姓的问题,相信他们宁做太平犬,也不做乱世人。”

百姓造反多是因为吃不饱饭,饥寒交迫……这和自己当初吃不饱饭,没钱葬爹娘多像啊,根本就是啊。

朱元璋这一点深有体会,脸上出现热切之意。

旁边侍候的内侍和宫女也心里对周乾刮目相看,他们每天伺候陛下和朝臣商议事情,送走一拨又一拨的官员。

耳濡目染下,对政事也听到过一些见解,多年来,只有这位长孙殿下才真正说透了。

民饥寒,兵无粮饷,才造反闹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