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礼乐之音(2 / 2)
令君本就不反对秦亮纳妾,只是不想与看不惯的女子相处。对于潘淑那样的客、即便秦亮动了她,令君多半也不在意。秦亮起先说自己没碰过、似乎只是多此一言,不过他说的确实是实话。
潘淑貌美动人,似乎也不用负责,秦亮不慎窥见了绮丽风景、自然有亲近之心。然而潘淑稍微拒绝,秦亮便没再强求了。
她随身带着毒酒、随时准备要自尽?秦亮何苦相逼。况且他说起,对潘淑的处境感同身受,自然也非胡说。即便马茂说有神性,秦亮最近对一些玄虚之物已有点将信将疑、对此颇为好奇,但权衡之下仍未勉强。
但无论如何,潘淑的身份确实不一般。在吴国是皇后,在魏国也算是名正言顺的吴王后!
若非要为潘淑的身份保密,接待王后的礼仪规格,本不该如此简陋。礼乐这样的东西、应是维持统桎秩序的方式之一,因此荀勖看重雅乐乐器的韵律,也有一定的道理。
次日,秦亮去尚书省过问政务时、听说郭太后来閤门了,遂打算将此事也告诉郭太后。
尚书省庭院,在殿中东部区域,往北走就是朝堂,中间有几座建筑相隔、被称作閤门。
秦亮离开尚书省,从庭院西北侧的一道门出去,然后进了一座门楼。穿过门楼,便在天井里见到了宦官张欢。张欢通报之后,秦亮把鞋子脱在门口,遂走进阁楼觐见。
皇帝给了“如萧何故事”的殊荣,但他不一定要用,比如上朝时、通常仍不佩剑。
阁楼的门不大,开在东南角。秦亮走进去时,见到郭太后坐西朝东,独自跪坐在帘子后面、案上还放着文书。
张欢等宦官宫女站在门外,见礼罢、秦亮便没急着说潘后的事。
郭太后庄重好听的声音,先开口道:“听说王经快到洛阳赴任了,大将军是否知之、才德何如?”
秦亮听到这里,当即确定、郭太后做皇太后这么多年,虽然几乎都听权臣的意思,但她应该是懂朝政的。
几任权臣通常都更在意兵权,不过除此之外,尚书省自魏朝以来、权力也不小。所以郭太后才会专门问到,尚书仆射的人选。
郭太后言下之意,大概在问是不是自己人?
秦亮想了想,便答道:“王经是臣的冀州同乡,当初他被免官之后,因臣举荐,才重新入朝。他在洛阳时,也会到府上宴饮走动。不过臣觉王经之才,非在兵事,回洛阳做官、或更能发挥所长。”
他稍作停顿,继续说道,“彦纬任郡守时,曹爽曾给他几十匹绢、叫他去东吴贸易,他以为是一种羞辱,便弃官回乡,后因其母劝诫、才返回朝堂自领罪责。臣观之,彦纬看重气节、恩义,要他恪守本分,应无大碍。朝廷自有法度,如果大多人、都只做自己该做的事,自然政通人和。”
郭太后想了想,微微点头道:“大将军言之有理。”
秦亮又不动声色道:“尚书右仆射是辛敞(由大将军长史升任),与王经皆正直之士,分掌尚书省,殿下勿虑也。”
郭太后听到这里,便不多问。
一时间秦亮想起了后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的故事,有个守桥的小官、以没有有司印信为由,死活不放行。但赵匡胤后来还夸赞小官,因为守规矩法令的人,其实也是维系王朝秩序的基石。反之如果大家都表忠心、却只顾钻营不守规矩,他能卖别人,一旦有了机会就能卖自己!
在秦亮看来,王经与羊祜、荀勖、陈泰这几个人,有某种相似之处。大概是爱惜羽毛,做事比较有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人往往不太好用,但几乎不会乱来、或背后捅刀。
尤其是现在,皇帝年龄还小,根本无法绕开中书省、发出让人认可的诏令。而秦亮却是名正言顺的大都督大将军录尚书事,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从制度法令、道义上,王经等人都没有什么纠结的机会。
如果有人可能用得上他们,那只有郭太后!
但郭太后是可以信任的人,何况她对大多外臣并没有恩义、她拿那种人更不好用。
于是秦亮认为,没有必要除掉、或排挤所有不是自己私人的官员。何况那些表忠心的人,真的就完全靠得住吗?
当然做权臣总是危险的,真正要名正言顺,还得皇帝的名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