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五章 柿子挑软的捏(1 / 2)

加入书签

雍宫。

朝会过后,洛言自然被留了下来,如今的群臣当中,能够和嬴政随心所欲闲聊的估计也就洛言了,至于其他人,君是君,臣是臣,外人终究是外人,和洛言是不一样的。

洛言从嬴政“一无所有”之时开始跟随,这份宠信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

“先生觉得该不该攻打魏国。”

嬴政看着洛言,旧事重提,再次询问道,他知道有些话,洛言无法在朝堂之上说,但私下里,却并没有这个负担。

我真不会打仗,我这种人只擅长打炮。

洛言心中有些无奈,被嬴政重视是好事,但他也不是全能的,至少领兵作战绝对不是他的强项,但这些话显然不能这么和嬴政说,这会降低自己在嬴政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沉吟了片刻,洛言缓缓的说道:“秦国尚未稳定,学宫,修渠,官员调度等等都需要时间缓冲,所以此时不可能发动灭国之战,正如上将军王翦将军所言,若只是攻城略地,得看得失,有没有这个必要。”

“所以,先生觉得此时不该出兵?”

嬴政颔首,目光透着一抹锐利,沉声的询问道。

“正面交锋,为了些许城池损兵折将并无益处,秦国的对手从来不是魏国,而是东方六国,想要一举灭了六国绝非易事,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秦国如今的国力强盛,更加不能给六国机会,每一步都改仔细考虑。

臣以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相比起出兵魏国攻城略地,不妨用计!”

洛言抿了抿嘴唇,心中一个想法浮上心头,不待嬴政询问,便是直接说道:“魏王病重,近一年不理朝政,期间魏国政务由龙阳君代为执掌,有消息传言,魏国太子和龙阳君并不合,这也许可以利用。”

说到龙阳君,洛言心中也是有些好奇。

这位历史上令男人心动的绝美男人究竟长成什么样子,竟然能让老魏王爱的如此着迷。

虽然其中谣言有些,但无风不起浪,有些被记录下来的东西肯定是有迹可循的,而且好男风本就是贵族的一种独特的癖好,历来皆如此,就和人吃惯了海鲜鲍鱼一样,总喜欢寻找刺激。

“先生的意思,离间这二人?”

嬴政听明白了,询问道。

“龙阳君的能力不亚于文信侯,此人在信陵君死后能稳住魏国局面,便可见一般,此人活着对秦国而言不是什么好事,若要灭了魏国,此人必须除了,其次,未来的魏王最好昏庸无能,如此才能令魏国局面更乱。

六国当中,韩国和燕国不足为虑,齐国可放在最后处理,最难对付的便是赵国魏国还有楚国!

赵国与秦国有着血海深仇,绝对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想要靠兵马取胜,难度太大,但赵国有一个缺陷,那便是赵王宠幸权臣郭开,此人能力不足,见利忘义,可利用。

魏国,曾经的中原霸主,靠着强悍的魏武卒横行无忌,如今虽然远不如曾经,但与秦国尚有一战之力。

至于楚国,权力分散,只要不到绝境,必然不会团结一致对外,可分化,逐步瓦解。”

洛言脑袋之中的视屏足以浮动,很快心里便有了数,对着嬴政大致分析道。

说实话,六国当中,最难处理的反而是魏国。

赵国被郭开坑死了。

韩国燕国不用谈,自身本就弱的一笔,君王更是软弱不堪,偏偏一个比一个长寿。

齐国安逸太久了。

楚国,防着一手昌平君,收买一波楚国各方势力,灭国之后保证他们的利益,足以将楚国玩死。

对比之下。

魏国就很麻烦了,它正好处于正中央,可以等到各国的援军。

而且魏国的王都大梁很能抗,历史上若是没有王贲水淹大梁,最终胜负难料,秦国甚至都有可能被拖垮,让魏国等到他国救援的军队,最终估计又是另一个走向。

水淹大梁看似简单,但太过有伤天和,和当年白起坑杀赵国数十万降卒一个意思,而且更狠,因为淹死的都是魏国的平民百姓,而且数量绝对不少。

并且水淹大梁过后的后遗症也会极多,会留下一片烂摊子。

秦国想要重新治理绝非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这个年代。

如此一来,仇恨的种子必然埋下,这也秦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一旦秦国压不住,各方起义军便开始蹦跶了。

嬴政在世的时候压得住,可一旦去世,瞬间土崩瓦解,强盛的帝国瞬间土崩瓦解,崩塌的速度之快有点令人瞠目结舌。

洛言如今仔细想来,突然发现就算历史上的扶苏没有死,也极有可能压不住后面持续不懂的暴动。

扶苏不够冷血,有些人不杀掉一批,永远也消停不下来。

越想越多了。

洛言连忙止住开始飘荡的思绪,将目光看向了沉默的嬴政,此刻嬴政正在思索洛言的话语,对于洛言所言的这些东西,嬴政自然也是知道一些,不过比起洛言的关注点,身为帝王的嬴政,他关注更多的地方是他国的王以及名将,还有军队的数量。

国家与国家比拼的永远是国力,像洛言这种用计谋玩杠杆的方式,嬴政以前考虑的不多。

嬴政喜欢的一直是霸道,直接碾压过去,但这不代表他不接受这些阴谋诡计,他可不是那种迂腐之辈。

“先生打算如何做?”

嬴政沉思了许久,再次抬头看着洛言,沉声的询问道。

洛言摇了摇头,有些无奈的说道:“只是暂时有这个想法,具体还得看看魏国那边的情况,再做决定。”

这件事情没那么好做,洛言打算去咨询一下吕不韦,看看吕不韦怎么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