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六章怎么点燃那些星星?(1 / 2)

加入书签

数万颗恒星同时爆炸,那会是怎样的壮观的画面?

如果宇宙边缘有智慧生命,想来都能看到那一刻的光明,虽然那可能会是很多亿年后的事情。

看着那片渐渐重新暗下来的星云,井九安静了很长时间。

857行星在本星系群的边缘地带,距离暗物之海很近,离那片蓝色的星云也很近。

数万颗恒星爆炸喷射出的光热与辐射,居然没有摧毁防护罩。

星门基地这样的星球又是怎样撑下来的呢?

如果那时候还有人类藏身在这些星球上,必然都在那一刻死了。

不,应该会在几年或者几十年后死去。

更大的可能是他们得到了神明的通知,或者观测到了电磁暴发,于是乘坐舰队向着浩瀚无垠而绝望的宇宙里去。

井九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想这些事情,静静看着那片巨大的星云,忽然嗯了一声。

从星河联盟所在星域望去,这片星云不是蝴蝶的形状,而像是一个贝壳。

于是这片星云被取了一个很美的名字。

海印。

贝壳就是大海的印记。

原来那海是星辰大海。

……

……

从星门去往主星的途中,井九曾经路过海印星云,还在那里点燃了很多核弹,摧毁了一艘新型战舰,杀死了赤松真人。

在那之前,他就很多次注意过海印星云。

他对这片星云有很多不解,就像那些天文物理学家以及业余的天文爱好者。

海印星云的范围太大,背景辐射也强的超乎想象,平滑的物理规则仿佛在这片星云的诞生过程里失效了。

从远方的战舰、各星球观测点、以及太空站望过去,这片星云就像本星群里的一个大洞,怎么看都有些不自然。

现在他才知道原因——这片星云本来就不是自然形成的。

这里曾经有三万颗恒星,还有不知道有多少人类居住行星。

十几万年前,所有的这些与暗物之海同归于尽,变成了照亮宇宙的一道光。

曾举说道:“资料缺失太严重,我们不知道那时候的人类处于怎样的境地,暗物之海有多大的范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远古文明绝大多数星系当时已经被暗物之海包围,就像是孤岛一样,没有任何存活下来的可能。”

井九说道:“继续。”

曾举说道:“以史为鉴,我们需要提前做准备。”

说完这句话,他举起右手对准了崖外的星空。

无数道符文从他的袖子里飘了出来,在修长的手指前变成金色的碎粒。

星空缓缓转移。

本星系群的几万亿颗恒星开始旋转起来,最后慢慢静止。

“这里是星河联盟的主要星域,数百颗殖民星球都集中在这里,人类的活动范围大部分也在这里。暗物之海随着人类文明一道复苏、重新出现,主要占据的宇宙空间也在这里。”

曾举的这种说法被现在的科学家广泛接受,间接引发了那些投降派以及极端田园派的产生,“暗物之海以及它浸染的那些生命体没有智慧,没有自主意识,只有吞噬的本能,但这种本能有一种天生的计算能力,甚至可以说近乎道。通过数百年来的不间断观测以及计算,我们推断出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大概再过三百年,暗物之海便会笼罩住这片星域。”

井九说道:“本星系群还有足够的空间。”

曾举说道:“如果人类只是在本星系群内部迁移,就像远古文明早期曾经尝试的那样,最终只会带着暗物之海越来越快的扩展,直至占据整个本星系群。”

听上去这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实际上已经发生过,而且正在发生。

暗物之海不是一种具体的事物,所谓占据不是派兵登陆,用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法来形容,它就是一种空间。

只不过与主宇宙的空间相比,物理规则完全不同,任何进入其间的生命都会被异化成黑暗的怪物。如果暗物之海扩展到整个本星系群,便等于本星系群内部所有物理规则被改变,人类以及别的生命都只有死路一条,就算想要逃亡都不可能。

“857与星门基地能够保存到现在,说明恒星爆炸的时候,远方的星系受到的影响有限,有时候我们在想,远古文明如此喜欢掏空行星,是不是与这个计划有关,总之,既然三百年后人类就将被迫迁移到别的星域,为何不提前走?”

星河联盟的人类想要整体迁移去别的星域,听上去这是一个非常壮观而艰难的伟大事业,事实上完成起来却不难。现在人类文明的主体是三大星际舰队,在有足够资源、矿石、自动机械的前提下,可以在本星系里自由地迁移,就像是那些故事里的游牧民族。现在看来,李将军等人对星河联盟的政府以及行星统治完全不感兴趣,原来是早就在做这种准备。唯一遗憾的是,人类文明只能凭借扭率空洞在本星系群里迁居,无法向外界的真正宇宙进发,不然暗物之海的威胁根本算不得什么。

沈云埋接过讲解的任务,他是星核舰队的指挥官,对任务细节更加清楚。

“三大舰队用核弹布下大网锁住暗物之海……所谓的星链计划,用来给民众看的,仔细想想都不可能。”

他不知从哪里取出一根粗烟草含在嘴里,打了个响指,用剑火点燃,有些含混不清说道:“我们真正的计划就是人类迁至邻近星域后,就像那位神明一样点燃这些星星。”

……

……

崖外的星空像真实的宇宙那样宁静。

那些星星都在燃烧,不需要再次被点燃,但除了点燃确实没有更好的说法。

这个计划就叫做——恒星点燃计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