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又有人煽风点火(2 / 2)
因为只要给李霖干活儿,大家就能赚很多钱,并且不用累死累活,比种田都轻松许多,这么好的事情谁不愿意去干?
然而李霖在扬州城的所作所为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并且变成了另外一个味道!
“启禀皇上!锦衣卫指挥同知李霖在扬州作威作福,好大喜功,近日不断僭越皇上威仪!若是再不惩处,恐怕后果不堪设想啊!”
都察院左都御史涂节这些天一直闲着无事,不过前几天胡惟庸说自己已经抓住了李霖的把柄,要把这份功劳让给他,所以他就马上跑过来给朱元璋打小报告!
要知道都察院干的本就是得罪人的事情,涂节平时与朝中的很多官吏都有交情,所以根本不好意思下手。
但是李霖就不一样了!李霖没有党派,这段时间又和皇上疏远了不少,而且二人以前还有一些小矛盾,自然要在这个时候报复!
况且就算涂节不去打李霖的小报告,胡惟庸或者其他监察御史也会这么做,到时候就等于把立功的好机会拱手让人了!
所以涂节马上写了奏折参奏,先给李霖一点儿颜色,让对方知道他这个左都御史也不是吃闲饭的!
朱元璋这几天原本还没有想起李霖,可是涂节这么一提醒,他倒上想起李霖这个让他不省心的家伙了!
“呵呵,这李霖真是越来越胆大了!僭越之事不止做了一次!真以为跑到了扬州就可以无法无天了么?”
朱元璋看了看奏折,上面的内容虽然属实,但其实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只不过他表面上还得装一装,免得让人觉得他袒护李霖。
这时候胡惟庸也在一旁煽风点火说道:“皇上,李霖擅自更改马车制式,让两轮变成了四轮,并且还给车轮安装了古怪的轮胎,虽然车轮规格没有增加,但是车轮整体却是比着普通的马车大了一圈啊!微臣觉得他这不是安装什么轮胎,而是心怀鬼胎!目的不纯!甚至有着谋反的嫌疑!”
胡惟庸知道如果不给李霖扣上谋反的帽子,朱元璋根本不会重视,所以就立刻把李霖说成了反贼!
果然,听到这话的朱元璋眉头紧皱,然后自言自语道:“这小子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和车轱辘较劲儿?这是真的打算谋反么?”
朱元璋根本不相信李霖会谋反,但是李霖的这种做法实在太像谋反了!
“皇上,不论如何,都要把此事查清楚!这种事情绝对不能有任何马虎啊!”
涂节和胡惟庸一唱一和,这让朱元璋心里很不舒服!
“李霖毕竟年轻,都喜欢新奇的东西,他给马车多安装两个轮子也无可厚非,诸位爱卿是不是有些大惊小怪了?”
朱元璋不愿意再提李霖的事情,因为李霖不仅仅是朝中的官员,更是他的驸马,他不能总是让这些外人欺负自己的女婿啊!
在别人心里,李霖这个驸马的名头十分可笑,但是在朱元璋的心里,李霖可是实打实的女婿!
这时候胡惟庸又开口说道:“皇上,李霖可不仅仅是更改了马车制式这么简单,他还在扬州修了一条十米宽,近百里长的石板路!这么长的一条路,他用的都是青石板!豪华程度堪比午门大街!”新笔趣阁
“嗯?这小子好端端的修路干什么?”朱元璋又皱着眉头问道。
“据说这条路是为了出入钢铁厂和玻璃厂更方便一些,另一端通往的是运河码头!”
胡惟庸这么一说,朱元璋心里不由得有些紧张了!
因为扬州本就是连接南北的交通纽带,李霖的钢铁厂完全可以制造各种兵器,玻璃厂则是有着超高的效益!
虽然这两个大厂目前还未投入使用,但是这两个厂一旦运转起来,就会牵动国本!
倘若这两个厂被北元余孽掌控,到时候就麻烦大了!
朱元璋细思极恐,顿时有些坐立不安,随后扫视朝中的众人一眼,然后说道:“文辉。”
“儿臣在!”
“扬州运河是重中之重,虽然现在汛期已过,但是入冬之后,北方异族就经常深入大明疆土烧杀抢掠,你带五万兵马镇守扬州,一方面巩固加强河道建设,另一方面做好北方与南方的交通纽带。”
朱元璋比较信任的还是何文辉,因为对方是自己的义子,为人老实本分,能力也很强,让他镇守扬州是最合适的。
“儿臣领旨!”
何文辉这段时间比较清闲,所以一听说有了新差事,这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胡惟庸此刻十分的高兴,因为他知道朱元璋既然能往扬州派兵,就说明他对李霖已经有了防备之心!
虽然这一次还是不能除掉李霖,但是最起码能让朱元璋和李霖直接产生嫌隙,只要他在朝堂上经常吹吹风,李霖早晚都要被朱元璋除掉!
此刻的李霖还不知道有人又在背地里给自己穿小鞋,他还在为今年过冬做准备。
马上就要进入冬天,扬州的粮食还是不够,除了从外地买来一些粮食之外,还需要防寒保暖的衣物、煤炭等过冬的物资。
“王大人,我让你准备的棉衣都准备好了么?这几年的冬天会格外的冷,咱们得多做准备啊!”
虽然长江沿岸的气候没有北方那么冷,但是最近几年的冬天都比着往年寒冷许多,再加上扬州的物资短缺,所以李霖需要提前做准备。
“大人,您要的十万套棉衣实在太多了!下官问了咱们扬州的各个商户,根本没有哪个商户能接下这么大的单子,所有商户加在一起也就只能卖给咱们三千套棉衣。”
王长贵也很为难,因为棉衣本就是非常贵重的物资,整个大明也就浙江地区的棉布和棉花还算充足,而且这些东西基本上都被官府提前采购了,普通商户就算是想买,也数量有限!
李霖听到这话眉头紧皱:“沈家那边我也问过了,沈家经营的这些东西并不多,棉布和棉花大部分都掌控在浙江地区的商户手中,而且大部分都被官府订购,他们那里也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棉衣给百姓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