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零九章 良史之材(2 / 2)

加入书签

公孙修瞧见了柳传脸上的笑容,已明其意,假作不知的又补充一句:“此法决非为了非嫡长子出生的皇子而更改,而是意在和睦群臣,孤也得以享天伦之乐。”

柳传脸色一僵,明白这话是说给自己听的,不由得骇然不已:“王上看来不是为了斌儿才做出此决断的。”

燕王自从登基以来,便有千万种巧思妙想,向来不安套路出牌,或许这真的是脱离嫡长子制度的残酷厮杀僵局。

确立下了密储制度,公孙修也继续筹备军饷,此前跟曹爽的交战耗费了不小的民力,大量的田地都不得已停下耕种,还好如今东来郡落入了燕国之手,东来郡诸县已尽成了杨祚、柳志控制的区域。

公孙修占据了东来郡,整个渤海都已成了他的舰队弛聘之地,人口方面也是循环渐进的准备把东来郡的人口迁往燕国。

xiaba.

原因无他,这是避免司马懿处理了后续事宜,腾出手来伐东来郡,若是暂时顶不住,也直接撤军,为了稳妥起见也只能把人口迁走小部分,作为辽东发展的资本。

与此同时,蜀汉、吴国方面都已回信,声称公孙修的猜测果然不错,政治斗争扩大到了一个恐怖的地步,这是除公孙修之外所有人都没想到的结果。

可惜的是高平陵事变前后不到十天,连消息都传播不及时,更别提准备兵马伐之。公孙修则劝慰两国使者,高平陵事变只是魏国的序幕而非终章。….最让他欣喜的是,姜维信守承诺送来了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年。

而此人,正是陈寿。

姜维虽不知公孙修为何要找这么一个孩子,可为了不失两国情谊,郑重其事的翻阅了当年诸葛亮斩马谡的卷宗。

这一查可就是陈年烂谷子的事了,毕竟是这是发生在武侯第一次北伐的时期,距今已有十六七年的年份。姜维命人翻查三日,终于从获罪的卷宗中查到陈寿之父的名字,其名为陈宏。

陈宏身为马谡的参军,也顺带被诸葛亮被除以髡刑。

髡刑并非什么要命的断臂锯腿之刑,只不过是被剃光了发须而已,虽然不损害身体,在古代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理念中,髡刑是一项极为侮辱人格的惩罚。

《三国演义》中写曹操因自犯自立之军法,以“割发代首”其实也算是受了刑罚。

公孙修的目光落在了陈寿的身上,穿着虽然朴素,身材偏瘦,一双眼睛倒是炯炯有神,在进入燕王宫后,陈寿出奇的镇定,跟在蜀汉使者身后有模有样的行礼。

礼毕,蜀汉使者宋韦抬起头来,对公孙修笑道:“燕王,这位便是您苦寻的陈寿,小人已将其送来了。”

公孙修目光这才从陈寿身上收回来,对宋韦道:“此乃不胜之喜,劳烦使者了,我燕国地处偏寒,无物可赠,特地准备了干鲍一千只,望蜀主不嫌简陋。”

宋韦闻言拜于地道:“燕王馈赠厚礼,礼重情也重。”

自得沿海,水产丰富,公孙修便命人捕捞鲍鱼,或者人工饲养,并按照后世的做法制成干鲍,平日里只在宫中供嫔妃食用,以滋补身子。

为了答谢蜀汉把这位后世着名的史家给送来,公孙修也就不藏着掖着了,直接赠送蜀汉一千只极品干鲍,这对于刘禅来说肯定是稀罕物,保证他吃过后乐不思蜀。

送走了宋韦,公孙修望着陈寿,后者显得有些局促,小声问道:“王上——王上召小人来,不知有何事?”

公孙修道:“你可识文断字?”

陈寿一愣,忙道:“回王上,小人粗通文墨。”

“不要紧张,”

他摆了摆手,摇头道:“你既识文断字,便留在王宫内继续读书,学习经史子集。你可先学上几年,等文学精进后,孤有三日,霸、斌、明三人则由你作为伴读,从旁指导。将来有一日,或许孤会任命你来修史。”

“修史?”

陈寿闻言不由得吃了一惊,他虽然在文学修辞方面颇有长进,可也不至于被数千里之外的燕王看中吧?

不禁怀疑燕王是不是找错了同名同姓之人。

公孙修站起身来,负手而立,笑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孤需要一名为当代修史之人,好让后世得知,天下发生了什么事。”

陈寿小声道:“这——这小人如何做得来?”

“孤看中的人,向来不会走眼。”

公孙修心想你这个前四史之一的大家,被誉为良史之材的人物,当然得由他来操办。历史上的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并且以魏为正统叙述,只有魏国皇帝用的是纪,刘备、孙权用的是传。

并且由于当时的情况,陈寿虽是蜀国出身,以魏为正统,同时又是晋臣,在写到司马懿父子三人的种种劣迹多有避重就轻,特别是司马昭当街弑帝的爆炸性新闻,居然只字不提。

按古代史官的素养来说,这是一件职业道德都没有的行为,毕竟秉笔直书是史官的职责,然而面对拥有生杀大权能对史官肆意进行肉体毁灭的手段,史官根本没有任何的自我保护手法,只能靠着自己的坚毅不屈或者皇帝的自觉来折中。

可不管怎么说,陈寿难掩其才华,这是无可置疑的事情,公孙修前世可没少拜读他的着作,现在居然要请他来修史,当真如梦如幻。

他心中冒出一个大大地问号:

只是,若以燕为正统,陈寿该把这史书取为什么名字?应该喊《三国志》还是《四国志》呢?

“不对,什么三国?哪有三国?它们只不过是我一统天下时的割据军阀罢了。”.

令狐冲啊冲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