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49】 祖传超人术(七)(1 / 2)

加入书签

时辰八卦表

八卦坎良震离坤兑乾坎

时辰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子

第四,内视入静法的开创。

《艮·卦辞》:“民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民露是山的形象,也是止的意思。

人的身体,最不容易动的静止部分,就是背部。

背部静止,身体就是想动也不能动,指内心宁静,不为外物所动,即使走过有人的庭院,也不会觉得有人存在,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良·交辞》则列出了内视的整个路线:初六,民其趾(脚)→六二,民其排(腿肚)→九三,民其限(腰)→六四,民其身(上身)→六五,艮其辅(面颊)→上九,敦民(头顶)。

良卦所描绘的这条内视路线,直接影响到后世意念导引法的形成和发展。

宋代哲人即对这一卦备极推崇,周敦颐说,“《法华经》全卷,可由这一艮卦代替。

”《重刊灵宝毕法序》中的“艮三田”,《保生秘要》中的“民背法”等静功,皆由此衍生。

第五,悟性思维的光辉。

《周易》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是非理性的,其思维方式是一种神秘的直觉悟性,这与气功状态下出现的超常功能和超常思维,具有同样的不可理喻性。

可以说,《周易》为气功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气功实践又体验和证实了神秘的《周易》理论的合理性。

无论道家还是佛家,都很强调这种直觉悟性的思维方式,或叫灵感型思维,“定能生慧”便是这一思维方式的具体说明。

第三节老庄哲人之识与道家的内修气功

老子和庄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位哲学家,道家的鼻祖。

他们从哲学高度对内修气功作了一些总结说明,从而促进了气功理论的发展。

老子本人就极普养生之术,《史记》上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新笔趣阁

”又“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即《老子》或称《道德经》.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道”,那么“道”是什么呢?老子认为“道”是超乎现象界,非我们的感官所能捉摸认识的一种“惟恍惟惚”的存在状态,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十四章)。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这里是指道体的浑融状态。

正因为它空虚浑融,才能尽稽万物之理,才能化生字宙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由此可见,“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可以称之为“无”。

《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而“一”则是“道”所产生的“有”,就是元气。

上述老子的字宙生成论,就是说“道”由混沌状态演化而成一气,由一气演化而成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交合而生和气,然后万物于是逐渐形成。

这显然是对《周易》宇宙生成论的继承和发展。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又有“无极而太极”之说,其“无极”即相当于老子的“道”,指原始的无形无象的本体,即太极未变化之前,阴阳双方不动不发,相对稳定的状态。

总之,“道”的作用就在于使元气从无形到有形,生万物。老子认为,人若真能掌握“道”,便可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