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七十七章 意外之喜(2)(1 / 2)

加入书签

[[第二百七十七章 意外之喜(2)

皇帝到地方上的头一件事是干什么?

自然是检查粮仓。

因为这玩意儿关乎着边境的安危,并且从粮仓的充足与否就能看出地方官员有没有贪腐或者中饱私囊的行为,不但如此,就连低层士兵在边关过得如何也能管中窥豹。

齐国的国策就是鼓励地方囤粮,除了上缴给国库的那一部分,剩下的都必须囤积起来以备不时之用。

不过这是因为齐国的畜牧业占比较重的缘故。

无论鲜卑人还是匈奴人亦或者敕勒人,他们的主食消耗多是以肉干搭配饼子,所以这些人并不怎么重视土地里的庄稼收成。

但大军打仗却是非常消耗粮食的,故而齐国历代皇帝都想着扭转这一局面,但因为生活消耗依赖畜牧业的那些人几乎都是豪强或者贵族,所以改革受到的阻力不小。

毕竟土地都是在这些人手里,想让他们把圈养牛羊的土地拿出来做耕地十分困难。

所以皇帝们只能靠苯方法存粮,那就是节省,高洋当初还专门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官员们一餐只能食多少米,超过这个数就要受罚,更不能浪费,甚至他还下令各州修建粮仓,并且规定了粮仓填满的时间,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范围以内。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统治者吃过几百年战乱的亏,包括后来的隋朝也格外重视粮食这一版块,几乎很多影响国运的决策都跟粮食有关。

比如大运河。

隋炀帝迁都洛阳并修建隋朝大运河后,国内漕运一下子就变得重要起来。当时参加漕运的物资中,粮食占比非常大。

而粮仓作为隋大运河的配套设施,方便了漕运粮食的储存和调配。

只不过隋朝绵延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故而与大运河配套的粮仓在隋朝其实没有怎么使用。它真正从历史上脱颖而出,是在李世民掌握实权之后。

李世明当时以隋朝粮仓的灵感和修建为基础,开建了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粮仓”的含嘉仓。

此粮仓规模之大,完全可以以“城”论之。

含嘉仓地处洛阳,是隋唐东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除了含嘉仓外,隋朝时修建的广通、黎阳以及太原等仓,也都被李世民利用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唐粮仓越建越大,这使得关中地区有灾情时,朝廷往往可以很快通过漕运,将粮仓的储量配给到灾区,保障百姓的生活。

其实无论是含嘉仓也好还是太原仓也罢,他们的建造工艺都是来源于河北大地上的这些门阀。

说到存粮,这些门阀为了应变乱世可谓是绞尽了脑汁,正应了那句话,学以致用。

比如高俨现在看到的这一座粮仓,几乎大半都潜藏在地下。

为了阻挡老鼠或者其他什么动物偷吃,这粮仓的底座以及壁垒都用了加厚的木板做围栏,而且为了防止粮食受潮,又在木板内侧铺上了草束和谷糠,然后再加上一层苇席,极大的保证了粮食埋在地里的干燥性。

而入口处也会用上同样的工艺,只不过在这个基础上又额外的用细木棍捆了一层草束,这样做的目地是用泥窖密封入口时,不至于把防潮的材料给压坏。

幽州的官员当着高俨的面把那封层敲开,并请他验看。

高俨当然不会亲自下去查看,他找了一只胖老鼠,让他代替自己进仓里巡视。

明明先前还让人畏惧得不行的高延宗,这会儿又滑稽得让人直发笑,他踩着木梯摇摇晃晃的下去后,没一会儿便朝外露出一个胖脑袋,样子活像一只超大号的土拨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