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六章 三箭平王府(2 / 2)

加入书签

唐柠和珠儿互相看了一眼点了点头,皆是脱去裙装,露出内里的方便活动短裾,跟在刘辩身后站起身出了屏风。

“西凉狗贼!还敢围着我,我乃上天之子,可招天雷而击不臣,尔等欲死呼!?”

刘辩大喝一声,见外面没有动静,带着二女慢慢朝着门口走去。

他来到花厅大门旁,悄悄探头,只见外面一地内脏、碎尸,炸点的地上一片焦黑,而三四米平方范围内还有几个被炸弹里陶瓷碎片击中未死的西凉士兵正在地上哀嚎。

土质黑火药炸弹的威力肯定不如正规的军用手榴弹,但是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哪里见过这种玩意儿,一个个面容发白,看到刘辩探出头来,甚至是齐齐往后退了几步。

刚才第一波听见动静冲进王府正厅的十几个士兵也是在这么一声惊雷般的巨响之后就没了动静,甚至巨响直接来到门外。

这群名为护卫,实则软禁监视刘辩的西凉兵们眼看着火光一闪,几个人直接在白光中化为碎片,这种效果根本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甚至几个西凉兵一见刘辩探出头来,直接跪倒在地,口中喊道:“圣上饶命啊!莫要用天雷劈我们!”

人最大的恐惧来自于未知,面对这种非人力能够达成的杀伤效果,即便是让刘辩很不满意,但是也让这群西凉兵肝胆俱寒。

如同瘟疫传染一般,跪倒的几个西凉兵感染的一大片人,只听哗啦啦兵器落地的声音,霎时间一百来个西凉兵中距离正厅最近的几十个皆纷纷跪倒求饶,唯恐刘辩引天雷击之。

“娘……娘的!你们吃的是董公的饭,穿的是董公的衣!老子就不信这个邪!”

此时,只见站在后面一个将校打扮的西凉兵颤抖的吼道:“别怕,他只有一个人!给我上!击杀刘辩者,分良田一百倾,金200斤!”

“他会引天雷!他会引天雷!我们囚禁真龙天子,是要遭报应的!”

那将校说话此时根本没人听,只见兵士们一个个恐惧万分,不肯上前。

兵士急的跳脚,举起环刀攮死那个说话的士兵,大吼道:“违抗军令者……额……”

话说到一半,只觉喉咙一痛,他余光下瞄,只见一根羽箭直透喉咙,没入大半。

他艰难的朝着大殿门口看去,那平素看起来荒唐的少年,此时正面容冷峻的探出半个身子,在弓弦还颤的同时再次快速搭箭拉弦,连连朝他射出羽箭。

射速之快,动作之娴熟,比起他们这些常年在马背上常年和羌邸控弦之士打仗的兵士都不过承让。

他突然有些后悔,早就听李先生说弘农王绝非常人,乃是少见的少年英杰,倘若刚才自己没有胡乱下令,可能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随后,他只觉面门,心口剧痛,随后眼前一黑……

刘辩几乎两秒不到便三箭射出,射死那聒噪的西凉将校,扣弦的右手指缝中还夹着一根羽箭,他顺势搭在角弓之上,大喝道:“蛊惑人心,该杀!还有谁敢跟着造次?!”

这便是传统弓速射的手法,速射弓的拉力一般不会选很大,在三十磅到三十五磅为主,撒放手一般一次就拿四五支箭,直接用箭尾去“扣拉”弓弦,以持弓手向前互相作用完成快速撒放射击。

因为为了追求射箭的速度,一般弓都不会拉的太满,所以这种速射一般都是近距离所用。

其实古代世界各国骑兵都有类似的速射手法,其中以亚述人和蒙古人最为出名。

而亚述人的速射是持弓手会夹住多支箭矢,快速取箭设计,《古墓丽影》10中劳拉一次能够快速射出三支箭就是这种手法。

在《罗宾汉·崛起》中也就是丹麦速射大师拉尔斯安德森的手法也脱胎于此。

速射风靡全球后,中国弓箭运动员们也根据这种理念还原了古代蒙古骑兵的速射,刘辩所使用的便是蒙古速射,14世纪蒙古铁骑蹂躏欧亚大陆之时,轻骑兵通常会使用两种弓,用来远射的长弓和速射的短弓,这种射法在后世玩家圈子里也叫传统弓速射,刘辩前世就痴迷于这个。

随着刘辩极速三箭射死那小校,其余西凉人更是心惊胆战,一来恐惧刚才那种惊天骇地的天雷,二来也惊恐于刘辩的速射。

虽然作为西凉精锐的他们这种速射他们并不是不会,但是射的这般快的整个西凉骑兵,甚至是飞熊军中都没有几个。

而眼前这个是自小生在洛阳的小皇帝啊!

更何况他们本只是负责软禁刘辩,大多是都是身着皮甲手持刀枪,并未配有弓箭,在会“引天雷”,射术惊人的刘辩面前,哪还有什么胆子,最后的胆子也被那死于刘辩闪电般的三箭带走了。

“陛下……陛下饶命!”

这一下,在场的一百多个西凉兵纷纷放下武器,跪地求饶。

呼……

刘辩安松一口气,而背后早已被冷汗浸湿。

还好有炸弹威慑,要不然就算自己弓术再厉害,一百多个人冲进来也能把他剁成肉泥。

而就在此时,刘辩只见正堂角落两个黑影一闪。

嗖!嗖!

刘辩此时精神紧绷,见那黑影,迅速搭建朝着那人影处射出两箭。

叮叮!

只见其中一人手中寒光一冒,两支箭矢已经被劈落在地。

刘辩心知不满弓的速射使箭矢威力太小,当即满弓朝着那边瞄去!

“陛下住手!我等是奉荀彧荀文若先生之令来保护陛下的!”

二人似乎识得刘辩弓箭厉害,躲在门廊之中,其中一人大叫道:“某家洛阳史阿,挟兄弟阿福特来护卫陛下!陛下莫要紧张!某师承前虎贲中郎将王越,乃是忠心大汉之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