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天下之辩(1 / 2)
“正所谓理不辨不明,锣不敲不响,今日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天下到底怎么了?”刘辩轻松的斜靠在船椽之上,掏出水囊喝了一口。
“自桓灵起,任用宦官,屡次压制世家,党锢二起,导致朝堂乌烟瘴气,在外世家兼并土地,以致百姓无地可耕,各地叛乱频发,特别是黄巾之乱后,军权旁落,各地豪强拥兵自重,国之不国,朝之不朝。”
刘辩看了一下在座四人,又看了看安排好人员安置的张辽和偷偷偷听的黄忠,招手让众人坐下,笑道:“正好,我们之中有皇族,有游侠。”
随后问道:“汉升是世家么?”
黄忠坐到刘辩下首甲板上,闻言苦笑道:“在下哪敢自称世家?吾乃南阳黄氏偏支,算是和襄樊黄氏有些血缘关系,家中也不过几亩薄田度日。”
刘辩抚掌笑道:“那就齐活了,汉升是寒门,戏忠是庶族,文远是地方豪强,文若是世家,基本上所有身份都有了。
那么,刚才我们听了戏忠说的,他身怀大才,却苦于身份低微,怀才不遇,来其他人再讲讲你们的经历,你们能不能举孝廉。”
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面面相觑,不知道从何说起。
半响后,刘辩笑道:“畅所语言,这样吧,我帮大家起个头,我和文远最熟,我便替他说了,文远的张家在雁门虽算不上世家,可也是有家产的豪强,所以文远小小年纪便被推荐给了丁原,让一身武艺有了用武之地。”
说着,刘辩看了看史阿,道:“史大侠说说。”
史阿愣了愣,向周围抱拳道:“既然陛下……公子问起,我也就说说吧,其实苦于身份的何以只有这位戏先生呢?我和阿福皆是游侠,所谓游侠,不过也只是一群身份低微却有武艺之人,想以仁义之策闯些名气被举孝廉的可怜人罢了。
我史家莫说世家,连豪强都算不上,不过是在洛阳从商比寻常人富庶了些,若不是自小拜了先师学习剑道,可能连游侠都当不上。
而阿福……”新笔趣阁
阿福急忙摆手笑道:“我还不如你,就不必说了。”
史阿想起阿福的经历,点了点头没在说下去。
黄忠苦笑道:“我能入仕也算是占了南阳黄氏的光,南阳黄氏不如襄阳黄氏,乃是荆襄顶级大族,不过是荆襄黄氏的分支。
我又是偏族中的偏族,若不是年少时有几分天赋,打熬出一身武艺,外加上南阳黄氏实在没有人才,这才当了南阳的县吏,但也在县吏位置上熬了二十几年,好不容易经过何大将军同乡推荐来到洛阳任北门侯,却遇到大将军被害,董卓乱政,恰逢我儿因病去世,心灰意冷之下干脆回到南阳了此残生……”
说着,四十出头的黄忠一双鹰眼微红,却是落下泪来。
众人这才知晓,黄忠乃南阳黄氏偏族,家中清贫,老妻难产而死,二十多岁的独子黄叙却是因为突生恶疽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
几人唏嘘,纷纷安慰黄忠。
“将军正当壮年,一身武艺惊天骇地,未必不能拜将封侯,再娶妻生子,光耀黄氏门楣。”刘辩唏嘘安慰道。
黄忠这也太惨了,东汉版的《活着》啊。
黄忠长长一叹,抹了抹眼角,不再言语。
“文若呢?”
荀彧一愣,苦笑道:“公子倒让我有些愧疚了,和在座各位大才相比,我却是一声顺风顺水,少年学成,虽然遭党锢牵连,却也在父亲安排下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躲过了党锢,被举孝廉为守宫令,守宫令乃是天子近臣,若是陛下……公子未被废,我自负未来也能辅佐公子成就伟业,当的三公之位。”
“无事,我既然逃出洛阳,便是想还大汉一个朗朗乾坤,以文若之才华德行,未来自然青史留名。”刘辩笑着道。
“看出来了么?”
看着众人面面相觑,刘辩道:“当初孝武帝颁布察举制,举孝廉,举茂才,主要是让天下才德兼备之人为国效力,而三百年来,察举制度早已变了味道,成为了世家,豪强,乃至天家把持的制度,所以才有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童谣。
以至天下很多如戏忠,汉升,史阿,阿福这般有才却不是世家豪强之人,一辈子可能都是一个小吏,甚至连小吏都混不上,更多的还有如张温,崔烈这般的庸才。
察举制,用了三百年,早就不符合时代了。”
看着众人若有所思,刘辩继续道:“再说皇氏和世家之争,现在我想让各位忘记你们的身份,没有什么天子,什么世家,寒门。大家一齐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咱们捋一捋大汉历史,看看到底原因在哪里,所谓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忘记身份?站在旁观者角度看历史?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众人听了这话,猛然抬头看着刘辩!
这……这话实在是震耳欲聋,不但可以作为座右铭,日日读之以省吾身,更可以作为家训以正家风,甚至作为人君,更是可以为之标准自身!
戏忠更是觉得口干舌燥,他平素和荀彧书信往来,便常常看到荀彧在心中不吝赞美刘辩有明君之资,他本就有些不信,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能看出什么?
此番本来是荀彧让他带队配合救出刘辩,正好将他推举给刘辩,却见到刘辩对于荀彧家兵的不满,更是觉得此子心机太深。
但是刘辩不以其失仪为罪,更是别开生面的和所有人谈话,好似解开了很多原来想不通的问题。
而这句话却是让戏忠动摇了。
若不是有德有才的明君,哪能说出这种话?
倘若有天子真能做到如此,还愁国家不盛,万邦不朝?
荀彧眼睛一亮,当初他就被刘辩的治国之策所折服,此时更是被刘辩的所谓跳出身份以旁观者看历史给弄得起了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