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1章 大刀(2 / 2)

加入书签

村主任也叹气,“是啊,这都来了多少人了,咋就是看不上咱村呢?”

桌上几个村委会的也着急,可又想不通为什么,只能唉声叹气。

老祖宗发话了,“别急,慢慢来,总能找到投资的。”

老祖宗就是村里刘家家族里辈分最大的一个老头,说起来年纪和姥爷差不多大,但辈分比姥爷却大了两辈。

按辈分,姥爷得管他叫叔爷。

叔爷性格温吞吞的,其实也不管事,村里以往遇上什么大事了,他也总是那个安慰人的角色,没什么主意的。

论主意,还是得看他姥爷,当年的老支书。

姥爷看向刘老五他儿子刘发强,“强啊,你在镇上上班,我问问你,镇上给的政策,公家得控股这一条,还有缓没?”

刘发强自是知道村里找了这么多人来考察,却没有一个真心要投资的是怎么回事。

就卡这政策上了么。

姥爷这么一问,刘发强知道姥爷这是找到问题的根子上了,可有些事他也没办法,镇上班子不松口,他一个中层也没什么话语权。

“二爷,这个真没什么办法,私人投资最多占五成,再高就不行了,说是市里下的文件就这么说的,镇上也只是照章办事,也没办法改变的。”

关于这几年的政策,杨思源也有一定了解,岛城和蓬莱虽然不是一个市,但应该都是用的省里同一套文件。

指导政策里确实有这一条,但人家用的是“建议”,并没有强制。

这么建议,为的是防止一部分人借政策福利,利用便宜的价格占用土地或其他国有资源。

之前确实有乡镇企业钻政策空子,借投资乡镇企业为名,占地占资源,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于是加强了乡村投资建厂的审查和管理,才有了这么个指导意见。

基层的人在领悟上除了偏差,加上怕担责任影响仕途,所以把建议当成了硬性条件。

这也是农村发展的这个阶段,很普遍的现象,也不能说就完全不对。

这时候有个村委会的说道,“隔壁田集那边,不是听说有个投资的,是可以控股的吗?”

刘发强摇头,“那不一样,那是外资,外资过来不按市内的政策走,都是国家政策,不但能控股,还能全资呢。

可咱们上哪去找外资去啊?你这都是废话。”

大家又叹气,想想也是,外资过来,都是在交通便利的城里投资,能在农村投资的极少。

田集那边能遇上,那是祖坟上冒青烟了,这样的好事,可遇不可求,哪能轮的到他们。

不过他这么一提,倒是提醒了杨思源。

他去把公司注册到境外和港城,目的不就是在操作上能更方便,在国内投资的时候能享受更好的政策福利嘛。

之前他也是糊涂了,把这茬给忘了。

姥爷也在那发愁呢,杨思源忽然问,“姥爷,烟放哪了?桌上不多了,我再去拿几盒过来。”

姥爷一瞅,桌上四个方向摆了四盒烟,都刚拆开不久……

他只疑惑了一秒钟,便立即明白外孙子啥意思了。

“哦,你跟我来,我给你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