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66【著姓望族的联名上疏】(2 / 2)

加入书签

王禹声道:“汝默说的不错,义役田其实并非我朝才有,还是借鉴了南宋浙江人的做法。后经范成大推行,再推广至全国,也就是浙东南到浙西、江西、福建之地。后人在讨论此法时,似乎忘了义役田,最先实施之地就在山区,而且还是民间首创……”

“太湖地区最早就是南宋淳熙年,常熟归政乡有此做法,是为了解决没人愿做里正的问题,相当于17户人家出钱雇了一人出来做里正,其实涉及面不大。但到理宗嘉熙年,常熟县就成了设义役庄,本来是民间互助性的做法,变成了官府强制性的做法。当时就有人提出质疑,义役法能否取得实效?毕竟南宋初实行清丈土地的经界法已不能维持,故而怀疑义役法能否一直延续……

“从南宋至今,无一例外都是从少地且又善常经商谋生之地开始,由官府大力推进,为了解决职役难以承担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以富户捐献或官府强派土地这种方式进行……”

翁少山听了不禁赞道:“哎呀,闻溪兄这么一解释,真是透彻不少。”

申时行笑着打趣:“他也就是被削职回了家才敢说,要还在任上,你看他会不会告诉你!”

“我当说故事行吧,”王禹声道。

“就听故事,闻溪请继续。”

王禹声继续道:“话说后人皆仿效南宋的做法,其实到了南宋末,义役之法已经破坏殆尽。我记得王稚登的文章里有提到,‘则令城中富人输金买田,而代其徭役,城市郊野之民,莫不称便。盖五十余年来,吴民以长赋破家者鲜矣……然未几,奸氓蚕食其赋,当事者不逐其奸,一切用姑息之政,良法美意骚然动摇,诸有田长赋家,咸汹汹危惧’……

“还记得上一个知县孟习礼不?他对义役田进行整顿时也说过,当年捐献义役田者,已经得到了很大好处,其子孙变得贫困并非捐田所致。东山商人肯定无田可捐,他们应花钱买地置公庄以免役。所以王稚登说‘海内徭赋以一苏州当天下半,吴县得十二焉。以往每一长赋费逾千金,素封之家立致覆败,视此役犹陷阱。然自役田法立,民稍得息肩,他邑视吴为乐土’。”

“嘶……我突然想来了,”申时行似想起了什么,“年初曾公爽来我家,也提过义役田之弊,他认为百姓从此法中沾不到多少实惠,因‘粮长、差解’调度不匀。意思就是承担粮长役和实际承担差解役的人,享受的补贴比例不恰当。而吴民最苦莫如差解,而差解最重莫过北运收头,所以役田补贴不能尽归粮长……”

“那他打算怎么做?”

“听说今年秋运就是将差解独点大户,义米悉数补贴领差。此法已得抚台、按台的支持。”

申时行又道:“其实他当时还说了一点,我觉得吧……”说到此处,他竟迟疑起来。

两人同时问他:“什么?”.c0m

“其实吧,他的想法挺好,比如他提‘均役科甲贡儒,分别限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