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0章 来之不易的柴油(1 / 2)

加入书签

眉尔古阿等人看到乌坎贝愤怒的表情,连忙问道:“乌坎贝兄弟,你也跟红毛人有仇?”

“他们杀了我妻子儿女!”

眉尔古阿听了,不由叹息一声,伸手拍了拍乌坎贝的肩膀。四年前,他大儿子也是在跟红毛人的厮杀中战死。不只是他,森巴库尔他们六个当年也各有家人死在红毛人手里。

刘胜此时对乌坎贝道:“告诉他们,给我们带路,找到红毛人,我可以送他们十把钢斧。”

乌坎贝抬头看着刘胜,面露感激之色。当初乌坎贝之所以加入北海镇,主要就是因为刘胜在他病床前发下的誓言。

眉尔古阿听了乌坎贝的翻译,想了想才道:“虽然你们人多,可我觉得你们不见得能赢。红毛人个个健壮魁梧,还有会喷火的铁管。刚才进来的时候我一路看了,你们的人太瘦弱了。”他停顿了一下,摇了摇头。

赵新明白眉尔古阿的意思,现在这里虽然有三千多的流民,可大部分人都是又瘦又矮,身体素质实在太差了。

话说这些河南流民当初刚下船时,无论男女,全都是面庞黝黑,营养不良,凹凸的眼睛里没有一丝亮光。几个月下来,这些人虽然吃了一段时间的饱饭,但以北海镇现有的能力,也只能是让他们吃饱而已,想要营养全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十八世纪晚期,中国的人口已经突破三亿大关。根据《大清一统志》所记录的数据,此时全国耕地面积为701万余顷,人均耕地面积仅有2.45亩(粮食产量不到八百斤,再考虑脱壳、还贷、缴税等因素,最后落到手里的粮食不到四百斤)。根据这个时代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佃租赋税情况,四亩地是养活一个人的警戒标准。如果低于这个标准,那就只能挣扎在贫困和死亡线上。

这还只是针对一个人的数据。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中国农民家庭连四亩自耕田都没有,还要佃租地主的土地才能让一家人勉强苟活。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素质取决于营养,营养取决于单位粮食产量,取决于人均耕地面积。

赵新笑笑,对乌坎贝道:“去把你们连长叫过来。”再多解释也没用,对眉尔古阿这样的土著,一切只能用实力说话。流民的身体素质不行,可士兵的营养水平却是完全能保证的。两个连的兵力打几百号红毛沙俄,足够了!

过不多时,警卫连长到了。见过礼后,赵新对他道:“调一个班去南面岗哨集合。在一百米外竖几个靶子,给我们这些朋友来个火力演示。另外告诉咱们的人,一会枪声响的时候别慌,该干什么干什么。”

等警卫连长离开后,赵新这才对眉尔古阿等人微笑道:“几位朋友,请吧,我们一起去看看。”

当赵新和刘胜两人从座位上站起身后,眉尔古阿这才意识到两人究竟有多高。以他一米六的身材,头顶只能到赵新的肩膀位置;至于刘胜嘛,太没面子的事就不要提了!

一头雾水的七个库页费雅喀人跟着赵新和刘胜到了居民区南面一块空旷的位置,此时一百米外的位置上已经立着五个靶子。十几个民工正抬着几根大木头朝靶子的位置走去,这些木头是要立在靶子后面,以阻止流弹。

虽然警卫连的战士都不算新兵,不过也要做好防护,避免出现流弹。打中野兽倒没什么,万一打中某个费雅喀土著的屁股,这笔帐就不好算了。

过了十几分钟,当一切准备就绪。刘胜不等眉尔古代发问,便下达了射击准备命令。五名士兵走到射击位置,先拉动枪栓露出弹仓,然后掏出装着十发子弹的弹夹压进弹仓,“咔咔咔”的压弹声响过之后,五名士兵拔掉弹夹,拉动复进机,子弹上膛。

“报告,射击准备完毕!”

班长大声喝道:“跪姿射击准备!”

五名士兵此时左腿直立,右腿后撤弯曲,同时据枪瞄准。

“打开保险!”

“开始射击!”

“砰!砰!”

当第一记枪声响起,森巴库尔等六人当场就抱着脑袋趴在了地上,身下一湿,都被吓尿了!眉尔古阿也是脸色变白,膀胱发紧,差点憋不住。

等到射击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森巴库尔六人已经被吓得不住后退,蹲在地上捂着耳朵大喊道:”火神饶命!熊神饶命!”不过在阵阵枪声的背景下,他们的叫喊也被其他人忽略了。

直到十发子弹射击完毕,眉尔古阿已经捂着耳朵退到了森巴库尔等人身边,不过脸色却涨的通红。心说这些人的铁管喷火,可比红毛人的声势厉害多了!

等五名士兵起身检查完弹仓,列队离开,刘胜又让乌坎贝带着眉尔古阿七人去靶子那里看看。众人战战兢兢的走到靶子跟前,只见五个用木板做成的靶子已经被打的稀烂,后面的那几根圆木上,一个个手指粗的弹孔布满了表面。

“火神!你们是火神的使者!”当眉尔古阿一脸愕然走回射击位置,对赵新和刘胜说道。

听了乌坎贝的翻译,刘胜一脸不屑,赵新则不动声色的乌坎贝道:“他们不是说要看船吗?你带他们去河口看看。”

深知费雅喀人信仰的乌坎贝此时已经明白,赵新就是要用北海镇那威力强大的火器和如山般的大船震慑对方。

其实对于乌坎贝而言,他当初也被这些所震撼。虽然加入部队几个月了,可除了自己手中的步枪,其他那些船啊、拖拉机的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也不是很清楚。在乌坎贝看来,这些都是神才能有的;所以不管是赵新还是刘胜,目前在他的眼里都是跟神一样的存在。

此时居民区内,轰轰烈烈的盖房大业仍在继续;而炼油作坊那里,工人们吃过早饭便开始了忙碌。

几百个带着防毒面具的工人,先用大铁勺从油坑里将原油盛进事先准备好的长木箱中。因为这些木箱的板材缝隙间都抹上了一层灰泥,所以暂时还不用担心渗漏。接着工人们便两两抬着装满石油的木箱,一股脑的倒进几十米外的储油池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