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9章少年高松(2)(1 / 2)
五年,让高松的人生轨迹彻底从梦想中脱离。这五年的生涯,让高松深刻的认识到,他所谓的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一文不值,在资源与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终于,他离开了。
从小在书本上学习到的正义与父母耳濡目染的人生哲理时刻提醒着高松,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但是让高松没想到的是,他曾经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成为了每个人都可以抓住的笑柄。
他成了另类。
尽管当他抱着公文包离开办公大楼的时候,窗户上依然探出了稀松几个脑袋,偶尔出现的几声讥讽的笑,让高松的心如同沉入海底,冰冷一片。比嘲笑更可怕的是,当高松跨出大门回头望向那个曾经呆了五年的地方时,甚至懒得看他一眼的人,要远比那些嘲讽他的人还要多。
他想做个好人,想做个正直的人,想做一个真正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
他用错了方法。
那一刻,高松觉得这栋大楼肮脏透了。
在跨出大门的时候,高松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舒畅,如同阴霾后的晴天,万里无云。
让高松没想到的是,比他此时的境遇更糟糕的还在后面,现实的冷水不会因为泼了一盆就戛然而止,而是一盆接着一盆。那些曾经他自以为可以相处一辈子的“朋友们”渐渐远离,父母每天叹息着恨铁不成钢,就连那些曾经围着他转的小商小贩们也慢慢的消失了身影。
有一段时间,高松成日里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足不出户。
吃了睡,睡了就吃,如果实在睡不着了,就看书,一本接着一本的看。
那段时间里,他最爱看的书是一本来自国外某著名思想家的书籍,名字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对于高松来说,精神需求要远远比物质需求高贵的多,也奢侈的多。他可以没有房子,没有车子,甚至没有老婆,可以每顿清水白菜配馒头,如此他不会觉得贫穷。真正让他觉得贫穷的,是一个人在精神上的匮乏,例如没有信仰。
信仰的崩塌,让高松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在某段时期里发生了巨大改变。
他一直在试着说服自己:“那只不过是一部分假信徒混进去了而已,我所信仰的东西依然在那里,或许只不过我并没有触摸到。”
五指,窗外的阳光透过指缝照耀在高松的脸上,刺的他睁不开眼睛,他的头发凌乱,胡茬让这个年轻人看起来有些沧桑,像是个看破红尘的老者。
“对,它依然在。”
高松露出了宽慰的笑:“只不过那一部分人,一部分人是害群之马而已。我所追求的,所敬仰与信仰的,依然在。”
“人,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和精神,才能打破现有的屏障。”
“我要做一个对整个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伟大的人,一个永垂不朽的人。”
高松看着窗外:“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一本书,让高松撕开了阴霾,重新迈向了房门之外。
打算重新步入社会的高松做了一个卖水果的摊贩,清晨而出,凌晨而归。天色未亮的时候他就会推着小车去摆摊,一直到马路上再也看不到一个行人的时候,再推着车子回去。
贩卖水果的时候,高松从不吆喝,也从不主动跟路人推销。
他就在那里看书,一本接着一本。
一天夜里,几个醉酒闹事的男人从他的水果摊路过的时候,其中一个拿起苹果问:“老板,苹果甜不甜?”
其余几个醉汉有样学样,拿苹果的,拿梨子的,甚至还有拿西瓜的。
高松放下手里的书,笑着回应:“北方来的红富士,又甜又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