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027 章 王重的应对(1 / 2)

加入书签

陈金山的速度很快,在闽宁村的奠基仪式开始之前,就把闽省扶贫组那边给搞定了,扶贫组的吴月娟吴主任,对于凌教授到王重的农场里进行试验也很支持。

首先王重的农场有五百多亩,场地宽阔,足够满足凌教授的实验,其次是王重的农场相比于一开始扶贫组给凌教授找的那片实验田,不管是距离开发区办公室,还是县城,都要更近一些。

最最关键的一点,王重答应全面支持凌教授的实验,承担所有的花费,这样的话,扶贫组就能省出一笔不小的资金,用在其他地方。

十五号,是闽宁村的奠基仪式,王重作为建筑公司的负责人,以及他在移民们当中那极高的名望,也在受邀观礼的行列之中。

尕娃带着人开着十几辆挖掘机,早已整装待发。

吴月娟吴主任,这次奠基仪式的最高领导,和陈金山等闽省过来扶贫组的工作人还以及挂职的干部、还有西海固地自治区的领导,海吉县县里的领导,一起剪彩之后,随着几声炮鸣,所有的机器齐齐开动,一时间发动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漫天尘土也随之扬起,风卷沙尘,肆意起舞。

“吴主任,这就是我跟你提过的王重同志,我们经济开发区里的优秀企业家,给我们的移民吊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吴月娟应该是四十多岁,但穿着打扮颇为新潮,迥异于本地的干部们,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保养的极好,瞧着像个三十多岁的妇人,熟透了的那种,仪态端庄,气质不俗。

吴月娟伸出手,脸上带着微笑:“王重同志,我听说过你!”

“区区薄名,不足挂齿!”王重笑着和吴月娟握了握手,还是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倒是吴主任,我可没少从陈县长和我们开发区办公室的领导们口中听到您。”

“您和扶贫组的领导们,不惜跨越两千里的山河湖海,来到咱们海吉,来到玉泉营,这份情,我想不只是我,我们整个经济开发区,我们西海固的所有乡亲们,都铭记于心底。”

这可不是什么客套的话,而是王重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吴月娟这一批过来对口帮扶的政府工作人员,对于闽省对西海固地区资金、人力等等多方面的支持,整個西海固的乡亲们,肯定都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

这些话,也都是王重发自肺腑的话。

“王重同志这话就太客气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吴月娟笑着说道,而且还有些意外,不是因为别的,正是王重这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听着就让人觉得舒服。

“凌教授那边,就辛苦王重同志多多帮衬了,要是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王重同志尽管开口,能帮上的,我们一定尽力帮。”

“那我就先谢谢吴主任了!”王重道:“要有什么需求,我一定开口。”

·······

闽宁村奠基仪式之后,一切进入正轨,得宝和王小星等人陷入紧张的忙碌之中,整日都泡在闽宁村的工地上。

扶贫组和地方政府商议过后决定,要陆续从西海固的山区里面,再移八千人过来,闽省每年投资一千五百万,总共三年,就是四千五百万,将近五千万,用来进行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这会儿可才九十年代,就算是在闽省沿海等地打工,一个月的工资也才六七百,五千万,放到后世,相当于五亿,乃至于十几亿。

王重的建筑公司,去年一年的流水,也才几百万而已。

而且这一次中了标之后,施工队那边的人手又增加了一些。

另一边,一如原著中的一样,陈金山挑头,联系莆田那边的工厂,由两边的政府出面,构建输送渠道,暂时先把玉泉营这边那些剩余的劳动力给输出到莆田去。

两边的政府通力合作,成立相关的办事处,负责输出劳动力的安全和各类问题。

九七年就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

九八年到来,闽宁村在这一年当中,仍旧还在大肆动土,各种基础设施接连动工,学校、银行、医院陆续兴建完成,预定要迁徙过来的八千人,也在陆续的迁徙当中。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农场里,凌一农划了好几块试验田,用来实验他的菌草种子,实验很顺利,效果还算不错,凌一农还特意挑出十几种适应能力特别强的菌草种子,洒在旁边的十几块试验田里,只等今年的菌草收割以后,就能开始同步进行用菌草培育双孢菇的实验了。

不过对于王重而言,菌草防风固沙的效果,比起双孢菇更加重要。

这两年,王重可没少和凌教授探讨,王重虽然学的不是生物学,可怎么说也是上过燕大和水木这两所全国顶尖高校的高材生,尤其是医学和生物学之间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王重提出菌草和植树相结合的改善生态的法子,得到了凌教授的认同,在绿化区域,菌草和树苗同时交叉种植,利用菌草防风固沙,稳固水土的特性,为树苗的生长争取时间。

两年的功夫,农场西边的那边胡杨林外头,已经多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了。

再来个一年左右,王重差不多就可以开始养殖滩羊了,只是一开始的规模肯定大不了。

“凌教授,您这边人手招收的怎么样了?”凌一农和助手黄展旗答应来王重的农场之后,就直接把所有的行李、家伙什都搬到了农场里头。

“已经招的差不多了,前天他们已经从莆田出发,再有几天,就能到了!”

凌教授招的帮手,当然不会是这些啥也不懂的庄稼汉了,而是他在学校里的学生,而且还都是成绩优异,专业技能突出的那种。

“那就好!”王重笑着道:“再有个半个月功夫,实验室那边也差不多能弄好了!”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水源了!”关于水源之事,王重也很无奈。

金滩村早就划归到玉泉营经济开发区了,可玉泉营的扬水站到现在为止,仍旧只是两级扬水工程,就导致了玉泉营扬水站的水根本送不到金滩村。

王重也只能花高价从青铜峡市的城关站买水灌溉。

金滩村至今七十二户人家,生活用水尚还能通过政府大力支持的井窖工程来解决,可灌溉用水,需水量大,频率也不低,光靠地下水根本无以为继,只能通过扬水站,以及早已建好多年的灌溉干渠、支渠,实现引黄灌溉工程。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实验要进行下去,水是必不可少的。”

凌一农面色凝重的道,虽然他选取出来的那些菌草都是耐寒、耐旱的品种,可也需要一定的水才能发芽破土,成长起来。

水乃万物之源,要是连水都没有,那他们所谓的实验,也没什么意义,就算实验出来了,也无法将实验的接过在当地推广起来。

“咱们这里还好一些,有十二口水井、二十四口水窖,满足实验所需的话,应该是够了,真正苦的,是咱们金滩村的百姓!”

原本说定的是昨天就要放水的,可左等右等,也不见渠里有水,王重这边还好,大多是试验田,其他的地方虽然也种上了玉米和土豆,但对水的需求量,没有小麦那么高。

可村里其他人,去年冬天的时候刚刚种下了第一茬小麦,开春以后,已经有一阵子没下过雨了,天气偏旱,要是再浇不上水,地里的麦子都要干死完了。

凌一农有些摸不清王重的意思。

王重道:“凌教授,您先忙,我去一趟开发区办公室,去办点事儿。”

关于金滩村这边暂时先从青铜峡的城关扬水站那边引水灌溉的事儿,王重可办不了,虽然王重在玉泉营这边威望日益见长,随着建筑队和窑厂的生意越来越好,农场这边也在大肆的招人,现在仰仗着王重吃饭的人,已经高达近千人了。

从王重这里挣到钱的乡亲们,更是不知凡几。

租地、买土、买鸡买羊,不管是建筑公司还是窑厂,都是包饭的,既然要包饭,那肯定要有原材料,最开始艰苦的那阵子,不说每顿都有肉吃,但至少顿顿都有羊肉汤可以喝,馍馍和粥吃到饱。

随着这几年摊子越铺越大,效益越来越高,王重给在他这儿打工的乡亲们的待遇也越来越高。

窑厂和建筑公司那边干重活的兄弟们,每天三顿饭,早上每人还有一个水煮鸡蛋,中午不是鸡肉就是羊肉,虽然每个人分到的不多,但菜里的都能见着肉星,汤里都有浓郁的肉味。

光是这些消耗,每年就不知道有多少,而这些吃食的来源,就是来自于玉泉营经济开发区当地的移民和原住民们家里。

最开始还只是金滩村的乡亲们,王重和他们建立合作关系,他们负责养殖鸡羊,王重这边负责以市场价格进行收购。

现在这项业务,随着窑厂和建筑公司的盘子越铺越大,已经扩散到了整个玉泉营经济开发区,基本上每个村子,只要是有人在窑厂和建筑公司里头上班的,家里的妇女们,必定养的有鸡羊。

王重在移民和原住民们的心中,威望如何不高。

可饶是如此,王重仍旧没法对政府的人指手画脚。

更何况现在金滩村已经划到了玉泉营之下,属于海吉县,而非青铜峡市,而城关扬水站,是青铜峡治下的扬水站。

虽说那个姓陈的站长,是个恶心至极的玩意儿,可王重拿他还真没啥办法。

至少现在拿他没办法。

和凌一农教授交代清楚,王重径直驱车到了闽宁村。

之所以不去开发区办公室,是因为王重跟现在的开发区办公室里的那些人没啥子交情。

马得福现在是金滩村的代理书记,自然需要常驻金滩村,而王重熟悉的娟子,也早在九七年的时候,就去了莆田那边的办事处,负责劳动力输出的一应事宜,到现在都还没回来呢。

而闽宁村,有一个王重比较熟悉,从闽省跑过来挂职的副县长。

早在闽宁村的奠基仪式结束结束以后,陈金山就把办公室从海吉县搬到了开发区办公室,后来闽宁村一期工程落成以后,又从开发区办公室搬到了闽宁村。

王重和陈金山是老熟人了,虽然相识才一年多,但两人却很快成了朋友。

办公室里,对于王重的到来,陈金山很是高兴,立马让助手给王重泡了一杯他家乡的岩茶。

“无事不登三宝殿啊!王重同志,又有啥事需要我帮忙的呀?”打过招呼,尝过陈金山媳妇寄过来的岩茶,陈金山也没和王重虚与委蛇,直接开门见山的问。

“陈县长就是陈县长,长了一双火眼金睛,我这点小心思,根本瞒不过您!”王重亦笑着,摇摇头,故作一脸感慨的道。

“行了,别给我戴高帽了,我还不知道你,有事儿就说。”慢慢接触下来,随着彼此之间逐渐了解,成为朋友的两人,说话也自然有多了几分亲近。

“县长,我还真有个急事儿想找你帮忙。”

陈金山看着王重,竖起耳朵,等着他说。

王重也没继续拿乔,直接道:“你也知道,我们金滩村原来是属于青铜峡的,就连我们的灌渠,都是青铜峡那边的水利负责弄的,去年夏收之后,咱们金滩村就划到了玉泉营这边,不属于青铜峡管了。”

说着说着,王重就变得有些激动,说话的声音和语气,都忍不住激烈了些:“可整个玉泉营的地势是北低南高,莪们金滩村就在玉泉营的最南边,也是地势最高的地方,现在玉泉营的扬水站,才刚刚修到二级,灌渠里的水,根本就送不到我们金滩村来。”

“上面一直说要修三级扬水站,可都说了好些年了,我们是91年就响应政府的号召,从山沟沟里头跑到这片戈壁滩上来得,当时冲的就是政府说的,能让地里浇上黄河水,可道现在都七年多年,却连个三级扬水的影子都没看到。”

“青铜峡那边地势稍高,所以我们就只能从青铜峡的城关扬水站哪里引水,可我们金滩村现在已经不是城关扬水站的灌区了,想要用他们的水,就要另外出高价和他们买水。”

“就我那五百多亩地,去年冬灌,他们就给我开了六万块钱的高价。”

“我有求于人,而且农场那边用水量大,我没有话讲,我们这边的惯例是先供水,后交钱,去年他们帮我把水给供了,我第二天就去水站交钱了。”

“可今年的天气比去年要旱一些,开春以来,就没下过几场雨,凌教授那些试验田还好,有水井的地下水和水窖里存着的水养着,暂时还能撑得住,可我剩下那几百亩玉米和小麦,要是再不浇水,可就都得旱死了。”

“这么高的水价,我能承受,乡亲们可未必能够承受,地里的产出就那么一点,除了买水之外,还要买肥料,要花功夫照顾,一年下来,也不知道能不能赚到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