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9章豫州郑国(1 / 2)

加入书签

议完了梁国的战事,朝会并没有结束,陆渊又说起了另一件事。

“年初,朕为了日后的北上中州之大计,所以派了使者,前往与梁国同处在中州的另一大国郑国,以刺探该国虚实。

就在昨日,朕派往豫州郑国的使者回来了,带来了郑国内乱的最新消息。”

陆渊看着众臣,最终望向下方一人,道:“温卿,你是此次出使的主使,又是鸿胪寺丞,就由你向众卿说说郑国的最新情况吧。”

人群中,温舒听到皇帝点了自己名字,从队伍中出列,行礼之后,道:“回陛下、诸君,下臣今年二月,奉命出使豫州之主郑国,一路乘船沿江直下,最终于二月末出海路抵达了郑国,并随之前往其国都新郑。

郑帝闻我大楚来使,颇为高兴,隆重的接待了下臣。

会面期间,在表达了陛下对郑国的问候之后,郑帝也表示了自己对楚国的善意。

随后更是数次询问下臣,关于大楚详情,以及陛下韬略。臣按陛下出发前所嘱,一一向郑帝详言。

郑帝听罢之后,对于陛下之雄韬伟略,丰功业绩,大为钦佩,倾慕不已。

关于楚郑二国通商之事,郑帝也是一口答应,没有丝毫拒绝。

而后臣又拜访了新郑城中的一干国中公卿,以郑国执政郑产为首的郑国皇族,对臣的到访颇为友善,与郑帝一样,对我大楚表达了善意。

但是等臣拜会郑国大将军张寿时,其对我大楚的态度却是颇为冷落,对臣也数次表达敌视之意。

后面臣找人探查,这才得知,原来在二十年前,当今郑帝郑廉还未登基,只是郑国皇子的时候,曾与其弟郑泽相争皇位。

当时郑国朝堂因为这场皇位之争,被划分阵营,分为了两派争斗。

分别是支持大皇子郑廉,以执政郑产为首的皇室宗亲势力;支持三皇子郑泽,以大将军张寿为首的外戚贵族势力。

这两派……”

随着温舒慢慢讲述,殿中诸人,也慢慢了解了郑国的内政详情。

原来当初郑国起家的时候,本是豫州一小国,统治着不过区区二府之地。

而在那时,郑国相邻的各国中,却有一个已经统治了一郡的大国——曹国。

并且曹国还磨刀霍霍,野心极大的想要向外扩张,兵锋直指郑国所在的区域。

在郑国所处的区域内,除了郑国之外,当时还有十七个小国势力。

这些小国和郑国一样弱小,大者不过统治一府,小者才三五县,一个個国力孱弱,不堪一击。

按照正常情况下,面对已经统一了一郡的曹国,以郑国为首的这些小国,根本阻挡不了朝国兵锋,最终难逃被一一吞并的命运。

但也不知是不是被逼急了,还是各国之间有大智慧,在面对曹国的强大压迫下,郑国附近的那些小国,竟然出奇的联合了起来。

是真正的联合。

各个小国在保留了自己对领土的自治权后,放弃了自己的江山社稷,选择向郑国归附,献出了自己的国土,与之进行合并。

而郑国则承认了那些归附的小国之君,对原先国土的自治权,并册封了相应的爵位。

同时还作出规定,这些国中的自治领,需要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赋税额度,并且在发生国战的时候,提供领地中的私兵出战。

如此一来,郑国附近的大小十七家诸侯,便完成了由原先的君主,向郑国境内封臣的准备。

那些诸侯国也并入了郑国之中,成为了国内的封地。

这些小国在彼此的妥协之下,融合形成了一个能满足大多数人利益的大国。

于是一瞬间,郑国就从原本的一个仅有二府之地的微末小国,转变成了一个拥地两郡的大国。

虽然这个大国很散装,国内封地林立,真正属于国君所辖的领土,依旧只是原先郑国的二府之地,其余都是属于封臣的国中之国。

但不管内中底细如何,在统合了附近小国后,郑国已经实质上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并且有了国君名义后,能够通过收取赋税的手段,整合国中资源。

同时也能通过封臣义务,集中国内兵马,用来应对防御外敌,或者向外扩张的国战。

有了这个职能之后,新生的郑国,靠着近乎两倍的体量,在打了数年的卫国战争后,终于挡住了曹国的入侵。

而借着这场战争,原本只是被强行融合到一起,人心还很分散的郑国,也慢慢完成了人心的梳理,渐渐塑造了“郑国人”的概念。

后面郑国的君主,为了强化这个概念,甚至在打退了曹国入侵后,还以复仇的名义,主动发起了对曹国的进攻。

最终在经历了十年的漫长战争后,终于率领举国臣民,灭亡了这个曾经的大敌。

而当时领导这场胜利的郑国之君,也借着大胜的威望,将国都迁往了曹国曾经的都城,并将其改名为新郑,也就是如今郑国的国都。

借着新郑城这个国都的辐射,以国君为首的郑国一系皇族,很快就将自己的影响力,散布到了原先曹国领地的大半,把皇室的触手伸到了新领地的方方面面。

攻灭曹国的胜利果实,被皇室攫取了大半。

而郑氏皇族,也靠着国都新郑城,以及原有的领土,整合出了近乎一郡的直辖领地,实力瞬间大增。

原先郑国国内,那些和皇族差不多体量的封臣贵族,一下就被拉开了差距,再难威胁到皇族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封臣贵族认为皇室太过贪心,明明曹国是大伙一起灭的,但好处却几乎被皇室给吃了,他们没分到多少汤水。

所以,在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对皇室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而国君则认为,如今郑国已经地拥三郡,渐渐有了霸国之基。

但国内却是封臣林立,三分之二以上的领地都被大大小小的封臣掌握着,国内大半力量无法被集中起来,极大地影响到了郑国对外的扩张。

同样也极大威胁到了郑国皇室的威严和安全。

于是以国君为首的郑国皇室,自然而然的就想要削藩,减除那些封臣,进行中央集权。

这两种几乎不可调和的君王和封臣间的矛盾,在双方不断的试探和争斗之下,几乎将郑国变成了一个火药桶。

最终伴随着郑国国君在强硬的处死了郑国国内,一个是众多封臣代表的上卿家族的家主后,彻底被点燃了。

郑国皇室和地方贵族公卿,被分成了两大阵营,直接展开了激烈的内战。

这一打,就是数年,期间死伤无数,郑国都快被打烂了。

但就是在这眼看着郑国就要分裂的时候,突然郑国南边一个大国荀国见到机会,竟派兵入侵了郑国。

于是也不知是打累了,还是郑国人对于“郑国”这个理念是真的认同,亦或者是两者皆有。

总之面对荀国的入侵,原本打得不可开交的郑国两大阵营,此时又联合了起来,一起抵抗荀国。

一场本来可能会造成分裂,乃至郑国覆灭的危机,就这样因为荀国的帮助,被消弭了下去。

而也正是因为经历了那残酷的内战,经历了差点灭国的危机,所以郑国皇室和地方公卿在和好之后,再也不敢贸然出手,生怕再引出第二场内战。

因此在后来的相处中,彼此都保持了相当大的克制,郑国皇室继续承认地方公卿对自己封地的利益,地方公卿也如往常那般支持郑国皇室。

双方精诚合作,一起维护郑国的利益,并推动这个利益集团向外扩张。

千余年下来,在经历了数次危机和波折后,郑国艰难地统一了豫州大半区域,成了九州霸主之一。

而郑国的皇室和地方公卿,也在一连串的扩张中,实力极速膨胀。

不过皇室到底占据了大义名分,在历次扩张之中,总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所以到了如今,郑国一共十郡,皇室和公卿各占一半,实力从原本的一比二,变成了如今的一比一,形成了均衡。

也正是因为均衡,这又令郑国埋下了新的隐患。

千余年时间过去,当初那场只存在于史书中的内乱,早已消失在了岁月长河之中。

现在的郑国之人虽然知道内战可怕,但那到底也只是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没真正经历过,谁又知道其中之残酷?

“所以近百年来,随着郑氏皇族的实力不断扩张,又开始试探着压迫地方公卿,想要再次进行削藩,以进行集权。新笔趣阁

而地方公卿为了自保,也不得不进行抱团,用以对抗皇室的威胁。

数十年过去,如今郑国内已经形成了皇族和公卿两大集团,再度开始在朝堂上进行争斗攻讦,发起了数次政治清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