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天山怪坡(2 / 2)
江布拉克的实际海拔在1700米左右,距离这个神奇的海拔高度已经相当更接近了,因而来到这里的人们,就会感到身心的极度放松和兴致盎然。
比如此时离开了怪坡,沿着万顷还未开始播种的麦田田埂一路西行,再绕过对面同样还处在成长期的花海,一望无际的草原便扑入眼帘。
刚刚捱过了严寒的牧草柔软异常,远观上去已然翠绿绵绵,连挂在它们身上的露珠看起来都是绿色的。
羊群漫步于青青草原,偶尔有一两只落单的,恰似天边的白云飘然落下。
白云悠悠之下,远处的天山若隐若现,弯弯曲曲的公路在麦田中迂回。
站在高岗上,闭上眼睛听风吹过去的沙沙声,闻着清新的草原鲜香,一切是那么安然闲适。
这个时候的游人并不多,使得放眼望去,哪里都是节目人的身影,很多女孩子已经跟小伙伴在草地上追逐打闹了,就是泰勒和金溪善也抵挡不了这种极度惬意下的心驰神往。
草原上星星点点分布着哈萨克族毡房,由于有了事先安排,人们这一次前往的方向就是那里,也是今晚的宿营地。
不过只有很少几个人知道这样的安排,自以为一行人只是在随着水源的上流,一路逆行着游览呢。
护卫队的人则是知情的,他们趁着众人不留意,已经悄悄地把搁置在半道上的车辆开了过去,只是由于是不好在尚处鲜嫩的草地上驶过,选择了更远的绕行而已。
哈萨克族毡房和蒙古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但因为外面长相有点像,让好多游客们把毡房看成了蒙古包。
二者的最大的区别是建筑的顶部,顶部是圆形顶形状还是尖锥形顶形状。
如果圆球形顶形状的就是蒙古包,而类似尖锥形的则是哈萨克毡房。
毡房比蒙古包显得要小巧,顶部尖一些,搭建用的支杆是一头弯的穹窿状,将此弯头绑在毡房的墙架上。
一般而言,哈萨克毡房分为大和小两种,简易的小毡房又称为“阔斯”,它容易搭建,整体就是一个圆锥形。
只不过在房墙数量上,有四块、六块、八块甚至三十块的区分。
刘清山一行人最终来到的大毡房就复杂得多,它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和门组成。
大毡房的上部是圆弧形,下部为圆柱形,顶部有天窗,覆盖上活动的毡子,用于通风。
最为复杂的部分是骨架结构,由于这些毡房并非游牧之需,而是不需要来回拆卸、用作如同民宿一般的游客们之用。
因而骨架结构都是网眼式栅栏,格眼细密,结实坚固,可以抵御大风,但相对笨重。
这是距水源较近的一座毡房,不等走入其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
主人夫妇迎接出来时,身后已经在跟着一众双手捧着雪白哈达的年轻男女。
这些当然是先行部队事先联系好的,但从此时那些人脸上的惊讶表情上看来,似乎并不知道即将到来的会是刘清山这一拨人。
而且他们的惊喜交加应该不是演出来的,而是真真切切感到了喜从天降的意外感。
甚至有小姑娘在捂着嘴尖叫,两只眼睛瞪得溜圆,直勾勾地望着刘清山,哽咽的双肩耸动不停。
刘清山此刻却没有时间去观察这些,因为那对夫妇知道了是他为带队人,已经双手捧着哈达走上来了。
由于事先人们大都接受过培训,知道最基本的接受理解。
刘清山也在对方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自己套上哈达的同时,赶紧有样学样地弯腰给对方。
其实如今的献哈达方式已经精简了很多,若放在很早之前,这种礼仪多发生在进了蒙古包入座之后。
并且主人手捧哈达,躬身举过头顶,恭恭敬敬递给客人后,还要虔诚地下跪磕头的。
客人接过了哈达,表达了谢意之后,还要同样恭敬地回奉哈达。
只是如今那些繁琐礼仪程序都被简化了。
比如之前本地人寄书信,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
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
进了寺庙大门,也得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等等。
wap..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