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1章 大医精诚(1 / 2)

加入书签

次日。

中科院对十二名已经脱颖而出的试卷作者进行溯源,找出了每一位同学的姓名、本科所在高校,随后将他们的本科论文进行调阅,查看。

结果差强人意。

或许是因为突然改革的研究生考试让大多人都乱了阵脚,又或者是考试的那三个小时,从零开始完成一个缜密的实验课题确实不容易。

所以大多学生的研究生课题设计和毕业论文相似度很高。

以至于几所高校的领导开始不再局限于毕业论文,将课程设计也一并拿了出来,虽然权重比较低,但多少有了一些参考性。

至少和毕业论文相比,相似度降低了不少。

但课程设计的专业度和创新度又大打折扣。

在顾知秋的严格标准之下,大多通过了万里挑一初选的同学,最终没能走到最后。

其中仍旧优秀的,一个是京都中医药大学的杜共龙,一个是华科大的路曼曼。

杜共龙的考研课题是通过菌落和水源来阐述人体内环境变化,以及对中医进行系统性概括。

而毕业论文则是对穴位的探究和系统性总结。

从本科阶段,在中医上的造诣已经十分不俗。

大三的课程设计,则是对人体意识进行探究,深入剖析中医望闻问切四大方法的理论支持。

三篇论文,无论是从立意还是验证和实验,都颇具创造性。

尤其是关于意识的一些猜想,让人更是细思极恐。

在西医的解释中,意识是无数个神经元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反应的结果。

但按照杜共龙的猜想,在中医框架之下,人类的意识是超出这个维度的产物,是每个人独创的超出这个维度的小世界,而记忆,则是构成这个小世界的组件。

这个小世界并不是如同修仙那样的玄乎奇迹的东西,而是一种意识形态。BIqupai.c0m

就仿佛当你静静的看着一个钥匙看了一个下午,所有的纹路和凹凸都印刻在了脑袋里。

然后有人换了一把钥匙放在这里,你很快就能发现这两个钥匙之间的区别。

中医的诊断方法在以往被称作经验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老中医的诊断,是很迅速的,俗称下意识抓药。

其原因就是当用中医方法将一个人的精气神、脉搏、气息长年累月的进行感受之后,在这个中医的意识中就已经产生了一个标准的人体循环机制。

因此望闻问切只是病人和小世界的一个联系。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很快的感受到哪里的气血流动不同,哪里内热,哪里湿寒,哪里郁结。

从而想办法去疏通,去解决。

顾知秋从这三篇论文看下来,能够明显的感觉到,杜共龙的坚定的中医系统论的信念,很可能就是从这篇课程设计开始的。

毕业论文验证穴位的系统性,研究生论文,提出了验证中医的系统性。

而课程设计,或许是还有一段学习时间,因此专业程度较低,但其中有很大篇幅是对中医的遗憾,以及向西医对中医的打压表示不满。

在课程设计的末尾,他写了这样的总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