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第一口普通水(1 / 2)
运载火箭首次试飞圆满成功。
于三日后,第一批火星土壤到达“天宫”载人空间站。
与此同时,早早就在空间站上等候的宇航员,对首批火星土壤进行研究。
但研究很有限。
毕竟专业不对口。
因此他们所做的事情,只是将火星土壤放入元素分析仪以及钫元素提取装置中。
这样简单的探索很难从这些火星土壤中发现更多东西。
但也只能如此。
因为火星土壤的隐患太多,没有人能估量这些火星土壤是否会对地球造成进一步的恶劣影响。BiquPai.CoM
因此火星土壤是不被允许送回地球的,只能在空间站上展开科学研究。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火星土壤的钫元素含量,比火星探测器发回的地质监测报告还要更多。
因此随着一批又一批的火星土壤被送到空间站,提取之后的大量钫元素被成功运回地球。
让人更加意外的,倒不是火星土壤的成分。
而是钫元素有着十分短暂的半衰期。
从空间站运送回地球,尽管已经提前做了很多应对的措施。
但到了地面之后,钫元素只能留存下来万分之三。
当然,这也不意外,因为毕竟这样的情况符合人们对钫元素的认识。
真正意外的是,从火星运往天宫空间站的时候,这些钫元素居然没有遗失太多。
似乎在火星土壤之中,已经形成了循环,使得钫元素的含量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的范围。
这一点其实是存在着诸多疑问的,但很可惜,重氢危机要比这些疑问更加关紧。
所以在钫元素从空间站运送回来之后,虽然存量十分可怜,但中科院的所有科研人员,仍旧加班加点的进入了解决重氢危机的事业中去。
按照之前的推演,想要解决重氢危机,需要在钫元素衰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其融入水中。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水系统中的钫元素能够自主的完成自我衰变和自我生成之后,重氢危机也就自然解除了。
不过随着初步的实验,一切似乎比预想中的要顺利。
顺利的甚至一度给人错觉。
最早的实验是在中科院的一个人造池塘中进行的。
0.026毫克的钫元素被投放进池塘之后,科研人员将池塘进行加热。
然后等待其再次结冰。
在极低的温度之下,表面很快就出现了薄冰。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的盯着池塘表面,捏了一把冷汗。
一秒、两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