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尺缩效应(1 / 2)
传统物理给人类打造了一套自圆其说的认知。
后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些认知被人当作了真理。
就比如距离。
如果按照传统物理的认知来看,地球到火星的距离是固定的。
如果拉近距离,似乎要把火星拉到地球周围。
的确,这是一个途径。
在星链的底层逻辑与宇阶引力切面提出之前,人类是这样做的。
火星和地球的运转轨道是一个椭圆,且近似看作在一个平面上。
于是,在两者不断运动的过程中,会有一个远地点和一个近地点,比如说两颗行星都运行到了轨道的同侧,这样登陆火星的路程就得到了大幅度缩短。
所以很容易发现,各国探索火星,几乎都是在同一个发射窗口期。
而这个窗口期是五年。
也就是说,在往常的情况下,地球和火星,每五年会出现在同侧。
人类总是惯以偷懒,并将科技的进步归功于偷懒这个天性上。
且不说这个民科的说法是否具有说服力,总之,顾知秋是坚决的反对者。
人类的科技之所以进步,就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人类善于与天斗争。
靠天吃饭的日子很不好过。
所以这是宇阶引力切面得以提出的主要原因。
宇阶引力切面的理论,完全凌驾于传统物理框架之上。
这里可以提出一个思考题,什么是距离,如何判断距离的远近。
人类直觉对距离的判断,依靠于目测。
这是传统物理诞生的基础——观察法。
但无数科研探索不断的惊醒着人类,我们所看到的,未必真实。
第一次颠覆牛顿绝对时空观的人,是爱因斯坦。
相对论的尺缩效应是相对论性效应之一。
顾知秋对爱因斯坦有绝对的尊敬,因为他的理论萌芽和基础,便是相对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爱因斯坦帮助他扩宽了思维,但这位未来物理体系的奠基人,并没有能够完成对未来物理体系的彻底构建。
尺缩效应如同一柄利剑,将绝对时空观的传统物理彻底打下神坛。
但很遗憾的是,爱因斯坦只是阐述了尺缩现象的原理,并没有能够阐述其原因。
甚至在很多后世的科学家看来,爱因斯坦毕生都在否认量子物理,似乎成为了他的黑点。
可在未来物理体系即将浮出水面的今天,恰恰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前瞻性。
他的判断没有错,只是他所在的世界,太局限。
那是一个刚刚打破传统物理体系的时代,而想要直接跨过现代物理,提出领先两个时代的未来物理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旧坚持着自己的前瞻理念,已经极为不俗。
也终于,在现代物理大厦岌岌可危的今天,他所未能完成的事业,终于将要继续书写下去了。
相对论的尺缩现象原理其实十分简单。
人的视线是有滞后性的。
这在前面已经简单提过,你看到路灯亮起,其实路灯早已经亮起,只是光在短暂的时间之后传到了你的眼睛里你才得出了灯亮了的结论。
而尺缩效应也是如此,一个尺子的长度,自然是从起点和终点判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