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端静公主64(1 / 2)
昭华嫁入蒙古之后,并没有立刻插手蒙古的事情,而是深入了解蒙古的情况,并且经营自己的势力。
等到经营了不错的势力,并且在蒙古站稳脚跟,再考虑其他也不迟。
这些年来,她培养出了不少的人才。
她的慈善堂、孤儿院和养老院,主要收留的是无家可归之人。
孤儿院收留的是无父无母的孩子,养老院则是收留无儿无女、孤苦无依的老人。
至于慈善堂,属于那种慈善机构,捐献粮食救助难民,救助贫困的百姓、资助有天赋的孩子读书等等,都由慈善堂负责。
不仅如此,慈善堂还收留了很多流浪街头的难民,以及命运多舛、走投无路的人,教授他们一门手艺,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拥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当然,昭华收留的都是人品不错的人,那些人品恶劣、坏心眼的人,只有四个字‘概不奉陪’。
昭华认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不管是在后世还是这个时代,孩子都很重要,所以昭华重点培养孩子。
她还专门高价聘请了很多人品、才学都不错的先生,让他们教导孤儿院的孩子,还有难民中的少年或者姑娘,根据他们的自身优势,教导他们学习技能。
有的人读书天赋不错、有的人在武艺方面很有潜能,有的刺绣、算数、语言、种植、调香、木工等方面有天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昭华便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拥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些年来,已经有不少人出师了。
特别是孤儿院的孩子们,在经过了多年的培养后,都各自有了出路。
有的人通过科举进入了朝堂,为朝廷效力;有的人做了教书先生,在书院里教书育人;有的进入了昭华的铺子、庄子、作坊里工作,成为了昭华手里的得用之人;有的人通过刺绣、调香、种植等等,拥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
还有一部分人誓死追随昭华,跟着昭华一起来到了蒙古。
昭华陪嫁的丫鬟、侍卫们,很大一部分都是孤儿院出来的孩子。
他们的忠诚度很高,每个人都有擅长的技能,而且他们办事效率很高,是昭华的一大助力。
这不,昭华想开一个大型的牧场,只需要将自己写的计划书,交给手底下的人,他们就会高效率的办好。
昭华在牧场里养了些牛羊,准备做一个肉干、肉脯、牛奶、奶粉等等,在大清各地出售,从而换一个粮食、盐、布匹、棉花之类的东西。
至于养猪,昭华这次不打算养了。
虽然她在某个世界购买过的大礼包里,有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大全,完全可以在蒙古把猪养好,但她却不准备费心了。
因为在蒙古养猪实在是太费劲了,不仅要做好御寒措施,还要配专门的猪饲料,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她要是想吃猪肉、火腿肠啥的,完全可以运输到蒙古。
昭华手底下的人效率很高,很快就把牧场给建好了,并且购买了一批牛羊,按照昭华给予的方法养殖。
动物养殖大全里,有很多动物的饲料配方,动物吃了专门调配的饲料后,不仅会被养得壮实又精神,还会加快养殖的速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