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扬名?(1 / 2)
看着正在兴头上的朱元璋。
以及奉天殿内群情激愤、神色激动的众臣。
一些较为保守的大臣想要说些什么,却也是微微摇头,没有说话。
没错。
李锦行说的话却是让人兴奋,热血。
甚至他们已经上了年纪,仍有一丝激动,让人有一种马革裹尸,血战沙场的冲动。
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便会发现,这个时候和城外的敌军针锋相对,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虽然算不上以卵击石,但绝对不是上策。
和城外敌军过早的短兵相接,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而且城外十万敌军,京城也有沦陷的风险。
阵前取士,这一举动,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相应的,也充满了风险!
许多比较保守的大臣,其实更赞同刘茂的建议,派遣使者前往敌营谈判周旋。
就算是签下“渭水之盟”也自无不可。
毕竟大明不是大唐。
大唐定都长安,异族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入茫茫草原原野,便可全身而退,极为方便。
而如今却是在应天,这一支大军深入大明腹地,如果后无援军,无异于自寻死路。
就算签下渭水之盟,也不过是缓兵之计,最后都得吐出来。
至于一时的意气之争,大可不必。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只要最后的结果是大明胜了,稍加粉饰,自然无伤大雅。
至于这伙敌军是否有援军,所有大臣的想法都是否定的。
虽然不知道这支大军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避过了沿途官员的探查和众多的眼睛,突兀地出现在京城之外。
但是所有人都敢肯定,这是一支孤军!
也许边关告急,甚至很有可能已经破城,但绝不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攻到京城。
燕王朱棣、大将傅友德、朱元璋义子沐英、悍将蓝玉……
有这些人镇守边疆,异族就算再勇猛,也不可能势如破竹,直抵京城。
边疆之事,扑朔迷离,疑团重重,所有人心里都怀有疑问,只是如今形势不明,无法做出判断。
不过,如今城墙“殿试”,已成定局,大势所趋,些许有理颇有微词的人,也是没有说话。
如今的朱元璋正在气头上,没有人想在这个时候出言忤逆。
更何况此事是李锦行提出,不少大臣都向着李锦行,就算是反对谏言也无用,又何必自讨没趣。
说不得还会惹祸上身。
不论群臣是何心思,此时的朱元璋已是豪情万丈,心胸豁然开朗,看着大殿上的群臣,朗声道:
“来人。”
“末将在。”
“传咱的旨意,命所有中举士子,于东城门城墙上参加殿试,咱亲自监考!”
朱元璋身穿皇袍,上面五爪金龙栩栩如生,奉天殿上肃穆的威压笼罩着众人。
衣袖在空中轻轻飘舞,无风自起,那一股君临天下的气势,让所有人不禁暗自思量。
“咱当年南征北战,陈友谅、张士诚,挡不住我大明的兵锋,如今这天下,更没有人能威胁到咱大明的江山!”
“咱倒要看看,这城外的贼兵是谁,胆敢染指咱大明江山!”
“哼!”
“摆驾定淮门!”
朱元璋说罢,身上肃杀冷冽的气势直冲云霄,无言的威压肆意,让众人喘不过气来。
“皇上有旨,摆驾定淮门!”
闻言,李锦行等人站在奉天殿两旁,弯腰低头,神色恭敬。
待朱元璋走出奉天殿,这才迈步跟在后面。
文武百官,太监宫女,一行人浩浩荡荡的跟在龙撵一旁离开了皇宫。
…………
文华殿。
“娘娘,奴婢奉天殿的太监们说,皇上和大臣们一起出了皇宫。”
“要前往定淮门进行殿试,考校今年中举的士子们。”
一个宫女将奉天殿发生的事情简略的说了一遍。
马皇后听完,神色疲惫的罢了罢手,脑袋枕在一旁的椅子上,没有说话。
………
皇宫外。
城内的百姓早已无心他事,闲坐在一起议论纷纷。
在城门紧闭的那一刻,城内便已经出现了不小的骚乱。
特别是不久之后,城外便传来了大军行进的脚步声,以及阵阵战马嘶鸣的声音。
顿时让不少人愁云满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