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八章:安抵江夏(1 / 2)

加入书签

水火之无情,再一次表现得淋漓尽致,曹仁四万大军,在这场大水的冲击下,全军溃散,等曹仁安全上岸,来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开始收拢残军,到最后也才重新聚集了不到两万人而已!

这是一场惨败,四万大军,竟被淹死了一多半,连敌人的影子还没有看到,便一败涂地!曹仁于心不甘,更是对刘备和那个所谓大才,恨得咬牙切齿,可他却也只能收兵退回新野了!

按理说,曹仁手下还有近两万人,还是比刘备兵力多,他为什么不追了?理由很简单,这场大水,不仅淹死了许多士卒,更是卷走了曹仁大军所携带的大量粮草物资和装备器械!集结起来的这不到两万人,大多数为了逃命,连武器都扔了,赤手空拳,饿着肚子,还怎么打仗!

因此,曹仁即便再怎么不甘心,再如何痛恨刘备,也不得不收兵退军了,否则滞留此地,若突然再遭到刘备军的袭击,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曹仁率领残兵,离开了随县这个让他铭记于心,一生都不能忘怀的伤心地,仓皇向西北来路逃亡而走,同时,刘备和那十余万百姓,也终于转危为安,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那么,这场大水究竟是从哪来的呢?我们都知道,这肯定是诸葛亮的杰作,关键问题是,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随县这个地方,诸葛亮其实早年游历天下之时,就曾经路过此地,当时,他便对这里的山川险塞和地形要略,了然于心了!这一次,他之所以能胸有成竹地向刘备打包票,一定能在此地战胜曹军,就是因为他早知道随县这里,是个可以发起水攻的特殊地形!

随县,位于涢水之畔。在三国时代,涢水是一条不算小的河流,它发源于随县以西的大洪山区,是一条流速极快,水量丰足的河流!我们都知道,一条河流的流速快慢,与河道坡度有很大关系,源头与下游的落差大,流速必然会加快,涢水就是这样的一条河流!

而随县城的位置却非常尴尬,可能早年间,选址在此建城的人们也没想到,岁月流逝,河流冲击,随县所处的位置地势越来越低,又紧挨着涢水,每年都因为山洪爆发而遭灾!最近这几年,更是屡屡发生洪水倒灌,淹没城池的灾难,民生极苦!

因此,诸葛亮早已经派廖化和傅彤二将,率领五千新野军进入西山,在涢水上游的一处山间谷地,以石块和沙袋,堵截水流,迅速制造出了一个巨大的临时堰塞湖出来!因为地形原因,坡度明显,这个堰塞湖形成以后,竟储备了大量河水,就好像在涢水上游,造了一个水库!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这么短的时间内,那么大工程量,有可能吗?您不要忘了,这个“水坝”可是临时的,并不是什么百年工程,垒砌起来时,也是摇摇欲倒的状态而已,根本用不着精工细造,因此是完全来得及的!

于此同时,诸葛亮让刘备动员所有百姓,包括随县百姓,赶紧撤离县城,暂时先躲进附近的一处山林中,其实并没有走远!也就是说,曹仁其实还是错误地判断了刘备的去向,以为他又提前一步逃遁了,其实他不知道,刘备和那些百姓,距离他已经不足十里远的距离了!如果曹仁没有下令进城歇息,而是坚持继续追击,恐怕用不了一个时辰的时间,便能追上刘备,他为曹操建立大功的机会就在眼前,可曹仁却中了计,如同诸葛亮所料,果然进城了!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料定曹仁一定会率军进城歇息呢?原因与我们之前分析的一样!诸葛亮虽然躬耕陇亩,隐居在隆中,可却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曹军是什么样的货色,他十分清楚,一座无人防御的城池,对他们有多么大的诱惑力,诸葛亮早就了然于心!他料定曹军追兵,必然进城,因此才摆下了这番天罗地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