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62章 信与不信(1 / 2)

加入书签

身为三边总督,孙传庭担子重、责任重,还要提防言官的弹劾,因此,除非是闯营和蒙古人开战,公开宣誓归顺朝廷,否则他是不会轻易将粮草甲胄交给闯营的。

但如果闯营公开宣誓归顺大明朝廷,他们流贼的身份,立刻就变成了大明官军,有了关内的援助,沙克沙僧格还会不会大举来攻,就会是一个疑问了。

李岩心中忧虑,他决定,先去见延绥巡抚。

---孙传庭身为三边总督,总督整个西北三边的军务,但具体到三边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个巡抚负责,而距离白城子最近,主管榆林靖边一代事务的,正是延绥巡抚。

说起延绥巡抚,最有名的当然是前前前任洪承畴了,正是因为在延绥巡抚任上的杰出表现,洪承畴才会一路被提拔,最终变成领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是为大明第一重臣。而洪承畴之后,续任的几个延绥巡抚都是默默无闻,直到今年,新的延绥巡抚到任。

那么,新的延绥巡抚是谁呢?

正是前任蓟州总督,因为建虏入塞获罪,历史上原本被斩首,这一世在隆武帝的营救之下,被连贬数级,到大同担任兵备道,磨炼两年,在隆武帝继位之后,被隆武帝重新启用,任命为延绥巡抚的赵光抃。

在担任蓟州总督时,赵光抃和隆武帝多有交往,通过交往,隆武帝也知道,赵光抃是一个尽心职守、勤奋勇直的可用之臣,只是运气不好,刚刚上任不久,就遇上了建虏入塞,背了历史的黑锅,死于街市,但就其能力和忠义来说,赵光抃都是可用的,因此继位之后,就有意拔擢赵光抃,将他从大同调往西北,加以磨炼,等到李自成身死,西北局势有变,延绥巡抚升到中央之后,便顺势拔擢赵光抃为延绥巡抚。

而在李岩出京的同时,除了给孙传庭密旨,介绍李岩的任务之外,隆武帝也有一道密旨给赵光抃,要赵光抃全力配合李岩。

所以现在,李岩第一个要找的不是孙传庭,而是赵光抃,身为延绥巡抚,赵光抃也是有一定的调拨钱粮的权限的,但甲胄兵器却是非通过孙传庭不可。

延绥巡抚的驻节地在榆林,离着白城子不过两百里,原本三到四日的路程,但不想靖边延绥长城之外,竟一直都有小股的蒙古散骑在游弋,为了躲避他们,李岩三人不得不绕了远路,一天半的路程,足足走了三天,方才看到了延绥的边墙,而当李岩赶到榆林,已经第六日了,而这时,消息传来,在孙传庭统率大军,及时的支援之下,见无机可乘,沃尔都司蒙古五日前就已经从宁夏撤兵了。

听到沃尔都司撤退,李岩亦喜亦忧,喜的是沃尔都司撤了,三边安全了,忧的是,沃尔都司已经撤退,但他答应闯营的粮草辎重还没有着落呢,这种情况下,闯营怕是不会出兵袭击蒙古游骑……

进到榆林,见到赵光抃,李岩将情况一说,听到闯营愿意归顺朝廷,赵光抃大为欣喜,当听到要为闯营调集粮草之时,他却沉思的说道,粮草他立刻就可以调集,但什么时候起运,还要听陛下和朝廷的--虽然闯营已经答应归顺,但毕竟还没有正式归来,这个时候调拨钱粮给闯营,于法不符,也幸亏陛下有密旨,赵光抃才会答应先行筹集,但将粮草运出关外,交给闯营,却不是他可以决定的,此事非得朝廷、或者是他的上级孙传庭同意不可。

李岩知道,此事重大,不能为难赵光抃,于是一边请赵光抃想办法多筹集一些粮草,一边要急急赶往宁夏,去见孙传庭。

“汉泉,我有一句话,你当知晓。”临行前,赵光抃道。

李岩字汉泉。

“大人请讲。”

“只凭你三言两语,就想让朝廷和制台大人相信闯营归顺的诚意,怕是很难的……”

“大人的意思是?”

“闯营需得拿出一定的诚意,最起码,李过得亲自入塞,来见制台大人,如此,才能取信于朝廷……”赵光抃道。

李岩似有所悟。

……

李岩赶到宁夏,不想孙传庭早已经离开宁夏,前往京师了---陛下的旨意,但是沃尔都司蒙古人退去,就要孙传庭立刻进京,因此在沃尔都司退兵之后,孙传庭安排了防务,就急急往京师去了。

李岩本想要追赶,但后续和闯营的联络,仍需要他亲自坐镇,所以他只能写了一份长信,将自己去到闯营的经过、闯营现在的情况、以及他对李过刘芳亮的了解,详细的告知了孙传庭,同时附上了一张自己手绘的白城子的城防地形图,间接说明计划的可行性。

“制台大人,李过刘芳亮虽然是贼寇,但胸中依然有赤子之心,尤其紧守虏我分别,不向蒙虏低头,其残部又多是老兵,有战力,职以为,可招也。”

“他们归顺之心坚定,绝不是作伪。”

“现在他们愿意坚守白城子,此心,可鼓而不可泄啊。”

“沃尔都司既然退兵,最快两到三月,慢则四到五月,他们就会向白城子用兵,时间紧迫,闯营存亡关乎收复河套的大策,望大人速拨粮草兵器,秘密运往白城子,以增强白城子的守御。”

最后,李岩恳求。

孙传庭一路向京师,走到开封时,收到了李岩的来信。

见闯营愿意归顺朝廷,并且同意参与“抛砖引玉”的计划,孙传庭微有些惊异,他没想到闯营会答应的做这样的蠢事,难道流贼也知道国族大义吗?而当看到李岩手绘的白城子的城防地形,以及未来如何改进和布置防守时,他对李岩,忍不住刮目相看,看来,李岩不只有嘴皮子,具体实务也是有一些的。

也由此,孙传庭对李岩的看法大为改观,对这个“抛砖引玉”的计划,也才真正重视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