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章 鲁王(2 / 2)

加入书签

“嘉靖年间国库愈发空虚,甚至连那点宗禄都时常拖欠,陛下御及实施新政之后,国库稍有充盈情况才好一点,但不少宗室还是领的实物折色,还得自己拿去市场卖了换钱米,可市场的奸商知晓此事,联手压价,宗室卖了实物,得的钱米往往只有本应得的宗禄的一半不到。”

“陛下,这宗室人丁不少,怎么会没有一两个守规矩的呢?可他们是什么下场?往往穷困潦倒、全家挣扎于生死之间,太祖祖制,又不准宗室考学经商、务农营业,只能是坐吃山空,直到饿死。”

朱颐坦叹了口气,语气中满是怨怼:“陛下,都是太祖血脉,有宗室求到臣这来,臣也会尽力施以援手,可单这山东就有十余万宗室之民,臣一人之力能救得了多少?没人愿意白白饿死,自然是各施其能赚钱赚米了,朝廷都睁只眼闭只眼,臣又如何去管?”

朱颐坦一口气说了一大堆,说完喘了两口粗气便不再说话,等着朱翊钧处置。

朱翊钧却沉默了,朱颐坦说得没错,宗室越来越多,朝廷给不起禄米,为了充盈国库甚至经常削减、拖欠禄米,只能放任宗室王亲祸害地方,但这些宗室王亲为非作歹没有边界,把地方搅得一团乱,又影响了地方的经济正常发展,进而影响朝廷的财政,这就是个死循环。BiquPai.CoM

朱颐坦是个好人,但以鲁王府为代表的宗亲,依旧如大山一般压得山东的百姓们喘不过气来。

因为坏的不是一两个人,坏的是这整个天下的藩封制度。

杀一两个宗室、革几个藩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除非像朱翊钧在边关那般,把藩王连同宗室连根拔起。

但边关能那么做,是因为朱翊钧借着边军将帅和晋商反乱的机会把整个九边西线打成一锅粥,趁乱下手,可到了内地这法子就不能再用,朱翊钧不是李自成,不能自己造大明的反,把整个天下都打成一锅粥。

沉默了好长一阵,朱翊钧才长叹一口气,说道:“鲁王,你这番话说得在理,你平日里清正仁善,今日不对朕有丝毫隐瞒,朕不怪罪你。”

鲁王面上一喜,高呼一声:“谢陛下圣恩!”跪拜在地。

“起来吧,你与朕交心,朕也有一些话要与你说......”朱翊钧抬了抬手,说道:“朝廷为何供不起宗室?缘由在于宗室数量太多,又祸乱地方、肆意兼并,朝廷收不上来税,自然国库空虚,自然也出不起这禄米了。”

“故而要解决宗室之困,依朕看就要行两道措施......”朱翊钧举起两根手指,眼中光芒闪烁:“其一,严纲纪、抑兼并;其二,限人数、允临民。”

朱颐坦心头一跳,问道:“陛下,这严纲纪、抑兼并臣明白,限人数、允临民该如何施为?”

朱翊钧微微一笑,解释道:“顾名思义,限人数,就是限制宗室人数,允临民便是允许宗室参与四民之业、复兴宗学允许宗室参与科举。”

“下层宗室人口庞大,他们没有什么权势威望,不能像其他宗室王亲那般违背祖制参与私业,或大肆兼并、巧取豪夺,只能靠着朝廷的禄米养着,穷困者众。这些下层宗室,干脆全数外放为民,只给个宗室尊号,允其参与四民之业和科举以谋生。”

“宗室人数众多缘由,一为滕妾众多、生育无节,二则爵号泛滥,‘擅婚’、‘滥切’、‘花生’之子女亦可获爵受宗禄。”

“太祖早已规定宗室王亲取妻纳妾之数量,只是纲纪败坏无人遵守,如今当是重新收拾起来的时候了,至于爵号,朕准备让宗人府配合锦衣卫去各地好好查查,凡违制所生子女,不入宗室名簿、不受朝廷宗禄供养。”

“至于宗室临民,除了允许其参与四民之业,朕准备参考京师小学,在各地重建宗学,捡拔人才科举入仕,为朝廷、为朕效力。”

朱翊钧扭过头来,朝着朱颐坦微微一笑:“还有你们这些藩王、郡王,就算不为非作歹,留在国内也总有人借着你们的名号胡作非为,朕准备让你们统统到海外去。”

“当年太祖封藩,是为了以诸藩牧守地方、拱卫天子,如今我大明边疆远至南洋,诸藩正好遂了太祖的愿,为大明守御地方、拱卫天朝。”

朱颐坦听得脸都白了,半晌才回道:“陛下欲改革宗室,臣自然是听命行事,但恐怕天下宗室不会人人像臣一般听话啊!”

朱翊钧点点头:“朕如何不知?此事弄不好就会闹出天下皆反的大乱子,所以历代先帝能拖就拖,能不动就不动,以至于闹成现在这般模样!”

“宗室问题发展至今,已成了我大明的痼疾,若不及早切除,一代一代拖下去,我大明还能让它们吸多少血?迟早成为亡国之患!”

“朕很清楚,宗室问题不是轻易就能解决的,非得闹几场乱子不可,可总得有人去开个头啊!代代天子抱着祖制不放、遇到问题便相信后人的智慧拖着,这大明又能维持多久呢?”

朱翊钧微微一笑,指了指自己:“宣宗以后,没有哪代天子比朕如今的声望更高了,朕不趁着这个机会奠基,日后恐怕再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朱颐坦微微点头,的确,当今天子“真命之主、中兴之君”的声名远播天下,名望直逼太祖、成祖,宗室改革由他开始,确实是不二的选择。

朱颐坦拱了拱手,问道:“既然如此,不知臣该如何行事,助天子成事呢?”

朱颐坦明白,天子今日和他说起这事,一定是要他“将功赎罪”了,干脆自己摆明服从的态度。

朱翊钧满意的点点头,说道:“改革宗室一事,朝廷百官日日年年有人上疏,但总是缺乏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引爆此事。”

“鲁王,朕想让你将朕刚刚所说的措施具本上奏,自你鲁王封地开始试行,开我大明宗室改革之先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