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章 西线(1 / 2)

加入书签

李太白有诗云: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巍巍天山自西往东,将哈密地区拦腰截成了两半,山北是森林、草原和冰川,山南则是平原绿州,哈密城便建于山南的平原绿州上。

哈密本是大明的国土,太祖年间内附,成祖年间设哈密卫,此地位置紧要,卡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上,是大同统御西域的关键节点,也是大明在西域的情报中心。

但自宣宗以后,大明步步收缩,哈密驻屯的明军也大部撤离,只能依靠当地的贵族和土司维持统治,面临着吐鲁番汗国和之后兴起的叶尔羌汗国的争夺,哈密多次易主,直到嘉靖年间,吐鲁番汗国攻陷哈密,朝廷陷于大礼议的争斗之中视而不见,哈密城陷落于敌手。

后来吐鲁番汗国被叶尔羌汗国吞并,哈密也成了叶尔羌汗国的地盘,叶尔羌汗国常用哈密卫的印信伪作哈密卫使节朝贡大明,大明上上下下心知肚明,但都不说破,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这哈密也就彻底沦陷了。

直到如今,甘州镇三万大军出嘉峪关,包围哈密,大明的军兵才再一次踏上了西域的国土。

天山之上终年封冻,五月尚在飘雪,如今不过早春时节,自然是漫天大雪、山上山下一片茫茫白色,到了夜间,凛冽的西北风声嘶力竭的呜咽着,气温奇寒蚀骨、滴水成冰。

这样的气候,自然是没法开战的,哈密城下那支突然出现的明军,也只能安营扎寨,等待明天天明再攻城。

杨楝清盘腿坐在羊皮垫上,蜂窝煤在炉子中燃烧着,让帐篷暖如江南的春日。

一边剥着烤番薯的皮,一边用炭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将这几天甘州军行军、集合、整队等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记录在纸上,之后再与几个教导一起总结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改造和整编的计划。

甘州军还是一支旧式的边军,虽然已经逐步火器化,装备也在向新军看齐,但出自新军的杨楝清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支军队从精神面貌到作战水平、从纪律到韧性都比新军差得老远,要把他们整编成一支全新的军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帐篷门帘忽然被掀开,刺骨的寒风裹着“呼呼”的声音灌了进来,让杨楝清不由得紧了紧棉衣,抬头看去,一名满脸横肉、络腮胡子的大汉挂着一胡子的冰碴子闯了进来,大大咧咧的坐在杨楝清身旁,脱下半湿的鞋子在炉子上烘烤着。

这便是甘州军的主将,江苏总兵杜文焕的叔叔,甘州总兵杜松。

“风雪太大了,巡个营冻个半死!”杜松嘿嘿笑着,一边烤着鞋一边吐槽道:“杨教导,你猜得没错,还真有崽子把帐篷捂得严严实实,要不是老子去看了一眼,晚上定然中了炭毒死球了。”

“新军的每一条规章,都是从鲜血里总结出来的教训!”杨楝清微微一笑,掰了半个番薯递给杜松:“杜总兵,新军与旧军最大的不同,便是把纪律和规章放在第一位,军士们遵纪守规,将帅才能如指臂使。”

“我懂,军令如山倒嘛!”杜松哈哈一笑,抓着番薯啃了起来:“但新军这纪律,连拉屎撒尿、吃饭睡觉都要管,会不会有些过了?”

“天子曾经教训过我等:‘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些小小的细节而造成失败!”杨楝清一边啃着番薯,一边耐心的解释着:“就如今夜这事,杜总兵,你说若是咱们不管着兵士们如何睡觉,明天早上一起来,一堆兵士中炭毒而死,这仗还怎么打?”

杜松嘿嘿一笑,将番薯囫囵吞了下去:“你这娃娃是天子派来的,新军战力咱也见过,你们怎么说,我便如何做就是了,哪个将官敢不听话,送到我这来,几鞭子下去就老实了。”

杨楝清微笑着点点头,将最后一点番薯塞进嘴里,含含糊糊的问道:“杜总兵看过哈密城了,明日该如何攻打?”

“简单,重炮轰开城门,大军一拥而入便是......”杜松又一次哈哈大笑起来:“明日就得靠你们的炮队发威了。”

杨楝清点了点头,他此次奉命来改编甘州边军,除了带来一支教导队和无数武器装备,还带来了一支炮队,与甘州镇的炮兵合在一起,全部由教导队指挥。

“但是,依我看,哈密城没必要这么快打下来.....”杜松将鞋子套在脚上,又烤起了衣服来:“咱们兵马不多,也没法把哈密围死,杨教导,你说,哈密城求援的人,现在到哪了?”

杨楝清眯了眯眼:“杜总兵,您是准备围点打援?”

“正是!”杜松冷冷一笑:“哈密城乃是西域门户、丝绸咽喉,叶尔奇人靠着哈密垄断丝路,不知赚了多少金银,岂会轻易的放弃?击溃了援兵,这哈密还不是我大明的囊中之物?”

“杨教导,你说新军三万人,便能从东到西扫荡整个草原,我就让你看看,我的甘州军也不是吃素的,这三万人,在西域同样所向披靡!”

既然定下围点打援之策,明军自然不会尽力攻城,每日只让炮队乒乒乓乓的用炮轰城,火铳手打靶似的对着城头齐射,一方面给哈密城足够的压力,一方面也是在训练炮手和铳手。

哈密城确实派出不少勇士悄悄潜出城去,往各处寻求支援,过了几日,终于有一支叶尔羌的骑兵出现在哈密城南方。

“人马一千多,应当是敦煌来的援军......”杜松用望远镜遥遥看着远处的叶尔羌骑兵,咂巴了一下嘴巴:“人太少了,远不够咱们吃的。”

“这应该只是先锋而已,有盔甲的占了大半,都是骑兵.....”杨楝清同样在观察着那支骑兵:“估计是来看看形势,若是哈密失陷,或者咱们军势太盛,他们立马就会退走,背后的那支援军,估计也会退回敦煌了。”

杜松点点头:“那就让他们看着,我倒要看看叶尔奇人搞了多少人马来招待咱们。”

又过了三四日,铺在南方的夜不收和叶尔羌援军的斥候游骑撞了面,双方互相追逐攻杀,叶尔羌的统兵大将还算合格,派出大量游骑清除明军夜不收、隔离明军的侦察。

但明军夜不收人手一把望远镜,能够远远窥伺敌军军阵,数日的武力侦察,用十多条人命确定了叶尔羌援军的数量,四万人左右,旗号不一,披甲带盔的精锐为数不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